目前分類:教養心情(家長) (115)
- Dec 07 Mon 2009 19:32
讓孩子自己找答案
- Nov 29 Sun 2009 21:21
父母不應該是他的保護神
- Nov 28 Sat 2009 19:26
孩子,我給你的是最好的嗎
- Nov 18 Wed 2009 11:22
強迫症 (OCD)的行為(下)
- Nov 18 Wed 2009 11:05
強迫症 (OCD)的行為(上)
- Nov 15 Sun 2009 19:32
獻給所有我們家族的家人
- Nov 11 Wed 2009 13:50
情緒障礙兒童一個都不可以放棄
情緒障礙兒童的認識與輔導
文/張慈
近年來校園裡情緒障礙生有增多的趨勢。
班級裡有嚴重的情緒障礙兒童,
往往需要輔導單位協助,
甚至結合行政力量才能幫助他們在學校正常學習。
情障兒的智力和一般孩子一樣,
有的是注意力缺陷或情緒表現異常激烈等問題
(如過動、情緒反應激烈無法控制、暴力傾向等),
近年來校園裡情緒障礙生有增多的趨勢。
班級裡有嚴重的情緒障礙兒童,
往往需要輔導單位協助,
甚至結合行政力量才能幫助他們在學校正常學習。
情障兒的智力和一般孩子一樣,
有的是注意力缺陷或情緒表現異常激烈等問題
(如過動、情緒反應激烈無法控制、暴力傾向等),
- Oct 30 Fri 2009 10:51
媽,你在做什麼?瑾心
- Oct 11 Sun 2009 20:08
給孩子最好的,他會去放大/史賓塞
原載於天下雜誌海闊天空教育特刊Ⅶ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能缺席的。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所以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
要先把孩子的情緒調到快樂、自信和專注,再開始學習。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能缺席的。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所以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
要先把孩子的情緒調到快樂、自信和專注,再開始學習。
- Oct 07 Wed 2009 10:51
如何教他們說對的話/許多
語言不只可以幫助孩子認知,增進他們的學習能力,
甚至可以左右一個孩子的情緒。
一個意念產生之後,能把意念轉化成語言且說出口,
是一個孩子情緒穩定的首要之務。
許多孩子被認為情緒不佳、不穩定,具有攻擊性,
甚至可以左右一個孩子的情緒。
一個意念產生之後,能把意念轉化成語言且說出口,
是一個孩子情緒穩定的首要之務。
許多孩子被認為情緒不佳、不穩定,具有攻擊性,
- Oct 07 Wed 2009 10:21
以視覺圖形 引導自閉兒情緒處理/王俊凱
- Oct 04 Sun 2009 13:10
攻擊行為的輔導策略/蕭淑惠
- Sep 29 Tue 2009 16:27
自閉兒的閱讀引導/楊琇媛
自閉兒的閱讀引導(98年9月27日)文/楊琇媛
中中三歲半時,被診斷出罹患自閉症,
在語言發展上大幅落後同齡孩子。
媽媽深知語言的使用對孩子未來影響深遠,
而語言的輸出活用需先有語言資訊的輸入,
且輸入最有效的方法非閱讀莫屬,
中中三歲半時,被診斷出罹患自閉症,
在語言發展上大幅落後同齡孩子。
媽媽深知語言的使用對孩子未來影響深遠,
而語言的輸出活用需先有語言資訊的輸入,
且輸入最有效的方法非閱讀莫屬,
- Sep 18 Fri 2009 14:09
讓小孩了解同理心的重要
【明慧學校】 雖然我們家的兩個小孩年齡相差有5歲之多,
但是姐弟的感情還算不錯,居然可以常常玩在一起,
當然因此而產生的摩擦機會也就不少了。
基本上,他們的個性差異較大,
姐姐較不計較,心地善良,守規矩;
- Sep 11 Fri 2009 12:25
良好的忿怒教育,幫助孩子適應競爭的社會
面對忿怒的孩子
會搗蛋的不一定就是壞小孩;不吵鬧的不一定就是乖小孩。
「該學的不學,只會打架、鬧事!」
「還這麼小就會挑釁父母,長大以後還得了!」
兒童與青少年的憤怒或暴力行為,是另一種形式的求助呼喊。
- Jun 21 Thu 2007 11:33
換個方式試試
換個方式試試
作者﹕游乾桂
職業婦女真悲哀啊!
每天既要急忽忽的出門上班,
下班又得火速的趕回家料理家務和照顧小孩。
有一天,因交通阻塞的關係,
我大概費了三十五分鐘到家,一進了門,
我家的大寶(七歲)又哭又叫又鬧的埋怨起來,
他說:「媽媽,你為什麼老是這麼晚回來,我快餓死了。」
當時疲憊不堪的我,聽了這話之後,簡直火冒三丈,
不假思索的賞給他兩個耳光,隨後的情形當然更難收拾了。
其實我也知道那樣做不對,但實在忍無可忍!
心想他為何不替我想想呢!
如果下次再發生這種情形時,我該怎麼辦?
*觀念交流道
親子衝突時,何妨記住:換個方式試試!
譬如說佯裝沒聽到大寶的埋怨語,
仍然一如往昔的,先到廚房泡杯熱滾滾的紅茶,
拿起新出爐的晚報,或扭開電視機,悠閒地休息著。
這時候餓得受不了的大寶一定會氣急敗壞的問:
「為什麼沒做飯呢?人家好餓哦!」
此刻就該答腔了,譬如說:
「我的工作也很辛苦、很累,想休息一下子,
再說我也不願意替一個又吵又鬧的小孩做飯啊。」
倘若孩子回答說:「人家很餓嘛!」
那麼便可回答:
「既然很餓,就應該先幫媽媽洗米啊!這樣媽媽也能輕鬆一點。」
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化解一場可能發生的親子衝突,
也可讓家庭更見溫馨。
教育是一門「藝術」,
唯有父母願意平心靜氣的修習這門學分,
才有機會成為「育兒藝術家」。
一味地與子女「生氣」,只會升高衝突而已。
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任何人都有可能不由自主地,
將孩子誤以為是「善解人意」、「體貼別人」、「懂事」的成人,
而對他衍生出各式各樣非分的綺想。
但終究得回到現實,畢竟他仍是個孩子啊!
一個不折不扣的稚齡小孩。
試想,發展還處於
「飽即是樂」、「笑即是好」、「誇他就是疼他」的前操作期的孩子,
哪有能力了解職業父母「為家辛苦,為家忙」的心跡烙痕?
哪有可能明白父母那種旋天轉地的個中滋味?
既然一切都是那麼「無知」,
那麼要他對你「體貼一下」,
不是有點痴人作夢嗎?
換個方式吧!當前一個方式效果不佳時,
也許改個方式,會比無端的「怒氣攻身」來得好些。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
作者﹕游乾桂
職業婦女真悲哀啊!
每天既要急忽忽的出門上班,
下班又得火速的趕回家料理家務和照顧小孩。
有一天,因交通阻塞的關係,
我大概費了三十五分鐘到家,一進了門,
我家的大寶(七歲)又哭又叫又鬧的埋怨起來,
他說:「媽媽,你為什麼老是這麼晚回來,我快餓死了。」
當時疲憊不堪的我,聽了這話之後,簡直火冒三丈,
不假思索的賞給他兩個耳光,隨後的情形當然更難收拾了。
其實我也知道那樣做不對,但實在忍無可忍!
心想他為何不替我想想呢!
如果下次再發生這種情形時,我該怎麼辦?
*觀念交流道
親子衝突時,何妨記住:換個方式試試!
譬如說佯裝沒聽到大寶的埋怨語,
仍然一如往昔的,先到廚房泡杯熱滾滾的紅茶,
拿起新出爐的晚報,或扭開電視機,悠閒地休息著。
這時候餓得受不了的大寶一定會氣急敗壞的問:
「為什麼沒做飯呢?人家好餓哦!」
此刻就該答腔了,譬如說:
「我的工作也很辛苦、很累,想休息一下子,
再說我也不願意替一個又吵又鬧的小孩做飯啊。」
倘若孩子回答說:「人家很餓嘛!」
那麼便可回答:
「既然很餓,就應該先幫媽媽洗米啊!這樣媽媽也能輕鬆一點。」
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化解一場可能發生的親子衝突,
也可讓家庭更見溫馨。
教育是一門「藝術」,
唯有父母願意平心靜氣的修習這門學分,
才有機會成為「育兒藝術家」。
一味地與子女「生氣」,只會升高衝突而已。
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任何人都有可能不由自主地,
將孩子誤以為是「善解人意」、「體貼別人」、「懂事」的成人,
而對他衍生出各式各樣非分的綺想。
但終究得回到現實,畢竟他仍是個孩子啊!
一個不折不扣的稚齡小孩。
試想,發展還處於
「飽即是樂」、「笑即是好」、「誇他就是疼他」的前操作期的孩子,
哪有能力了解職業父母「為家辛苦,為家忙」的心跡烙痕?
哪有可能明白父母那種旋天轉地的個中滋味?
既然一切都是那麼「無知」,
那麼要他對你「體貼一下」,
不是有點痴人作夢嗎?
換個方式吧!當前一個方式效果不佳時,
也許改個方式,會比無端的「怒氣攻身」來得好些。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
- Jun 19 Tue 2007 11:07
拋開語言暴力 孩子聰明情緒穩
拋開語言暴力 孩子聰明情緒穩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想要孩子聰明伶俐,
爸媽不要經常罵孩子、說刻薄的話,
否則孩子不僅大腦整合變差,
小腦也會異常,他的情緒、注意力和記憶能力都會受影響。
在火車上,一個媽媽不停的在罵她的小孩,
好像是參加什麼比賽落選了,
因為我一直聽到「連這個也不會,笨死了」、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想要孩子聰明伶俐,
爸媽不要經常罵孩子、說刻薄的話,
否則孩子不僅大腦整合變差,
小腦也會異常,他的情緒、注意力和記憶能力都會受影響。
在火車上,一個媽媽不停的在罵她的小孩,
好像是參加什麼比賽落選了,
因為我一直聽到「連這個也不會,笨死了」、
- May 21 Mon 2007 09:35
家長別執著導師角色
臺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總幹事 袁宗芝
有心智障礙孩子的家長,通常在孩子接受鑑定之後,
往往經過懷疑、驚愕、否認等過程之後,
才會回歸到接受孩子障礙的基本面,
然後開始尋找資源和資訊,
繼而選擇一些療育的課程來治療孩子的「病症」。
等再過一段時間後,
又覺悟到這些療育的協助似乎仍然有限,
孩子還是有許多發展遲緩的現象,或是情緒行為的問題,
家長才會警覺自己不得不承擔起孩子的教育責任。
每個人都說家長是責無旁貸的,
有心智障礙孩子的家長,通常在孩子接受鑑定之後,
往往經過懷疑、驚愕、否認等過程之後,
才會回歸到接受孩子障礙的基本面,
然後開始尋找資源和資訊,
繼而選擇一些療育的課程來治療孩子的「病症」。
等再過一段時間後,
又覺悟到這些療育的協助似乎仍然有限,
孩子還是有許多發展遲緩的現象,或是情緒行為的問題,
家長才會警覺自己不得不
絕大多數的家長確實也願意承擔,
因為都不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一個「障礙者」,
至少家長都期待孩子將來能夠自力更生。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任何丁點的進步,
都能讓家長竊喜不已,覺得是莫大的回饋,
也更願意積極的做下去。
我總是樂見家長們能持續發揮這樣的動力,
為孩子創造無限的希望。
努力不等於收穫
然而,驀然回首,令我好生心疼的是,
最努力的家長,不見得有最好的收穫;
當然教育不能稱斤論兩的比較,
也不能用一概的標準要求,
畢竟每個個案的起始程度、資源環境都不同。
不過,這當中,家長的教養觀點,
常常主觀的選擇了教育的主要目標,
也導致了孩子整個發展方向是更社會化,也更獨特的。
舉例來說,目前我們所觀察到的,
大多數的家長從孩子療育開始,就偏重在認知方面;
在養成過程中,也最強調回歸主流的教育形態。
雖然家長表面上都說不在意孩子的成績,
只是希望普通班的環境和同儕的影響,
讓孩子可以學習到應有的社會行為。
但是事實上,
家長花在陪伴孩子學習課業的精力還是最多。
孩子如果智能還不錯,
其他的行為問題就常常被忽略掉,
或者認為那些是孩子本身的障礙,
例如,
不理解情境,或是無法控制自己等,
並要求老師和同學包容。
如果這樣的觀念也影響了老師,
以為孩子既然成績不錯,
那麼其他那些情緒和行為問題,
就是自身的障礙造成的,
所以也就接受了家長的說法,
並要求班上同學接納。
事實上,
老師並沒有真正用心去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
這是很可惜的。
家長的迷思
可是,大多數的特殊孩子都是伴隨學習障礙,
家長只看到自己的期待,一味的逼壓孩子學習,
讓孩子長期在壓力下成長,
終究會造成反彈或退化,
這時必然會出現更多的情緒障礙或行為障礙,
真是得不償失。
更令人扼腕的是,
通常這些家長也會認為孩子能力差,
所以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和社會行為是理所當然的,
自然更會要求班級的對待要更包容。
可是,無論是什麼程度的孩子,
長期處於團體之中,耳濡目染下,
心中通常很渴求一般的同儕互動和友情的建立,
而他們和人相處的拿捏尺寸,卻是最困難的。
如果沒有適當的即時教導,一旦表現或應對不好,
自然就沒有什麼朋友,孩子的心情鬱卒可想而知。
而越無法得到的,越想得到,
再加上被錯誤的包容接納,孩子心理上的期?
反而升得更高;可是同學表面的接納,
並不是真心想和這些孩子交心,
這樣的壓力,也對心智障礙孩子的發展不利。
課業並不是教育重點
我常說,
因為我的工作,我看到了這些孩子的整個生涯狀況,
更確立了我對心智障礙孩子的教養觀。
真的!
家長絕不能只褊狹在單一優勢的培養,
更不能把課業成就當成首要或惟一的目標。
當一般的家長還抱持著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或
「孩子,我要你比我強」的迷思中,
而造就了一堆生活能力不佳、
沒有什麼責任感、
抗壓性不足的孩子時,
我們難道不該有多一層的省思嗎?
親愛的家長,
你是否還執著於「導師的角色」,
想要孩子依循你的期待而前進?
是否為孩子選擇特定的學習目標,
為孩子架構你所要的資源環境?
你是否真的將眼光關注在孩子的成長需求上,
確實的實踐人本的、永續的教育?
如果可以提攜孩子整體的成長,
相信你和孩子將更有所獲。
有心智障礙孩子的家長,通常在孩子接受鑑定之後,
往往經過懷疑、驚愕、否認等過程之後,
才會回歸到接受孩子障礙的基本面,
然後開始尋找資源和資訊,
繼而選擇一些療育的課程來治療孩子的「病症」。
等再過一段時間後,
又覺悟到這些療育的協助似乎仍然有限,
孩子還是有許多發展遲緩的現象,或是情緒行為的問題,
家長才會警覺自己不得不承擔起孩子的教育責任。
每個人都說家長是責無旁貸的,
有心智障礙孩子的家長,通常在孩子接受鑑定之後,
往往經過懷疑、驚愕、否認等過程之後,
才會回歸到接受孩子障礙的基本面,
然後開始尋找資源和資訊,
繼而選擇一些療育的課程來治療孩子的「病症」。
等再過一段時間後,
又覺悟到這些療育的協助似乎仍然有限,
孩子還是有許多發展遲緩的現象,或是情緒行為的問題,
家長才會警覺自己不得不
絕大多數的家長確實也願意承擔,
因為都不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一個「障礙者」,
至少家長都期待孩子將來能夠自力更生。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任何丁點的進步,
都能讓家長竊喜不已,覺得是莫大的回饋,
也更願意積極的做下去。
我總是樂見家長們能持續發揮這樣的動力,
為孩子創造無限的希望。
努力不等於收穫
然而,驀然回首,令我好生心疼的是,
最努力的家長,不見得有最好的收穫;
當然教育不能稱斤論兩的比較,
也不能用一概的標準要求,
畢竟每個個案的起始程度、資源環境都不同。
不過,這當中,家長的教養觀點,
常常主觀的選擇了教育的主要目標,
也導致了孩子整個發展方向是更社會化,也更獨特的。
舉例來說,目前我們所觀察到的,
大多數的家長從孩子療育開始,就偏重在認知方面;
在養成過程中,也最強調回歸主流的教育形態。
雖然家長表面上都說不在意孩子的成績,
只是希望普通班的環境和同儕的影響,
讓孩子可以學習到應有的社會行為。
但是事實上,
家長花在陪伴孩子學習課業的精力還是最多。
孩子如果智能還不錯,
其他的行為問題就常常被忽略掉,
或者認為那些是孩子本身的障礙,
例如,
不理解情境,或是無法控制自己等,
並要求老師和同學包容。
如果這樣的觀念也影響了老師,
以為孩子既然成績不錯,
那麼其他那些情緒和行為問題,
就是自身的障礙造成的,
所以也就接受了家長的說法,
並要求班上同學接納。
事實上,
老師並沒有真正用心去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
這是很可惜的。
家長的迷思
可是,大多數的特殊孩子都是伴隨學習障礙,
家長只看到自己的期待,一味的逼壓孩子學習,
讓孩子長期在壓力下成長,
終究會造成反彈或退化,
這時必然會出現更多的情緒障礙或行為障礙,
真是得不償失。
更令人扼腕的是,
通常這些家長也會認為孩子能力差,
所以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和社會行為是理所當然的,
自然更會要求班級的對待要更包容。
可是,無論是什麼程度的孩子,
長期處於團體之中,耳濡目染下,
心中通常很渴求一般的同儕互動和友情的建立,
而他們和人相處的拿捏尺寸,卻是最困難的。
如果沒有適當的即時教導,一旦表現或應對不好,
自然就沒有什麼朋友,孩子的心情鬱卒可想而知。
而越無法得到的,越想得到,
再加上被錯誤的包容接納,孩子心理上的期?
反而升得更高;可是同學表面的接納,
並不是真心想和這些孩子交心,
這樣的壓力,也對心智障礙孩子的發展不利。
課業並不是教育重點
我常說,
因為我的工作,我看到了這些孩子的整個生涯狀況,
更確立了我對心智障礙孩子的教養觀。
真的!
家長絕不能只褊狹在單一優勢的培養,
更不能把課業成就當成首要或惟一的目標。
當一般的家長還抱持著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或
「孩子,我要你比我強」的迷思中,
而造就了一堆生活能力不佳、
沒有什麼責任感、
抗壓性不足的孩子時,
我們難道不該有多一層的省思嗎?
親愛的家長,
你是否還執著於「導師的角色」,
想要孩子依循你的期待而前進?
是否為孩子選擇特定的學習目標,
為孩子架構你所要的資源環境?
你是否真的將眼光關注在孩子的成長需求上,
確實的實踐人本的、永續的教育?
如果可以提攜孩子整體的成長,
相信你和孩子將更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