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星兒學術研究和文獻報導 (54)
- Mar 15 Mon 2010 18:29
孩童不善察言觀色易被欺凌 專家提五建議
- Dec 29 Tue 2009 18:47
亞斯柏格與ADD
大部分的亞斯柏格症的孩子在幼兒期,
會被診斷是注意力上的學習障礙 (ADD);
直到他們6 歲以後,才被看出是亞斯柏格症。
部分原因是一般小兒科醫生能注意的定期特殊兒童題材,
是ADD而不是自閉症(Autism)。
- Dec 16 Wed 2009 18:46
何謂社會化(socialization)
- Dec 15 Tue 2009 17:56
情緒是自己的
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
改變的策略
在人際互動中,
我們常不自覺且不斷地做出不合理的行為反應,
縱然了解到自己反應的不合理時,
- Dec 15 Tue 2009 14:44
淺談AS反社會型人格
- Dec 08 Tue 2009 22:23
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個人生活經驗敘述研究
鄒啟蓉、張鑑如、張顯達
本研究旨在比較19 位平均年齡5 歲11 個月,
總智商105 左右的自閉症兒童
及19 位對照組普通兒童的個人生活經驗敘述表現。
- Dec 07 Mon 2009 19:31
體貼孩子的幼小心靈
- Dec 05 Sat 2009 21:26
合理情緒療法
這一理論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對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艾利斯對人的本性的看法可歸納爲以下幾點: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
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
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
他們就會很愉快、富有競爭精神及行動有成效;
- Dec 05 Sat 2009 21:23
愛發脾氣與憂鬱症
還有許多其他的表現和臨床類型。
激越性憂鬱就是其中的一種。
如果我們將抑鬱症比喻成爲一幅油畫的話,
那麽,
- Nov 16 Mon 2009 11:44
正向思維可以超越文化差異
【大紀元5月1日訊】
(大紀元記者吳宇凡編譯報導)
長期以來,
科學家對於情感(emotion)和自我認知(identity)的
- Nov 04 Wed 2009 13:51
亞斯柏格和注意力上的學習障礙
會被診斷是注意力上的學習障礙 (ADD);
直到他們6 歲以後,才被看出是亞斯柏格症。
部分原因是一般小兒科醫生能注意的定期特殊兒童題材,
是ADD而不是自閉症(Autism)。
- Nov 01 Sun 2009 22:29
淺談暴力.攻擊行為(請勿轉載)
- Sep 20 Sun 2009 18:00
兒童注意力的發展與問題
十個家長有九個會常抱怨孩子的注意力不夠集中,
事實上,每個孩子的注意力發展都遵循了一些原則,
但是,每個孩子 注意力的特色與問題,可能並不太一樣。
雖然本篇短文的主旨是企圖解釋一些相關現象,
卻難免因篇幅有限及個人角度而發生遺漏或偏頗,
僅希望能由專業知識的角度,
- Sep 20 Sun 2009 16:55
情緒稍加處理就是一種認知(2)
只是他自己努力地把玩具放進入箱子中,就讓他快樂了!
剛才提到的如果以語言管道或視覺感道或其他感道,
來提供訊息協助個體對這些情緒辨識,在腦中形成一種概念或記憶,
則相對地情緒的變化也就容易協調了。
像是, 習慣有口語表達能力的個體,情緒也較易覺知與表達。
另外,想辦法加入等待中的活動,陪著孩子在等待中,
- Sep 20 Sun 2009 16:53
情緒稍加處理就是一種認知(1)
1.情緒,基本上是一種生理狀態的表達
<生理狀態> <心理上> <行為上>
不舒服→→沒有安全感、受威脅、厭煩感→→生氣、打人、哭泣
至今所知,人類幾乎所有的行為都由腦部控制,情緒亦是。
當情緒不愉快時,很容易在行為上以不適當的方式表現出來,
如打人、哭泣、摔東西等, 久而久之就成為習慣,
- Sep 11 Fri 2009 13:05
自我覺察的意義
self-awareness的理論
常常與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的理論常放在一起看,
這在社會心理學的領域中比較常提到。
簡單來講,自我覺察是指,我在社會生活中,
是否知道我目前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 Sep 11 Fri 2009 11:55
情緒教育的重要
- Sep 10 Thu 2009 19:02
正向心理學的概念和理論
在1998年, 當時出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的馬丁.沙尼文(Martin E. Seligman)撰文, 呼籲同行正視心理學界的情況, 過去心理學善於處理心理問題及精神病, 但並未能引導人過充實、愉快、有意義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