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尊重本文提供者(勿轉載)

在學校比較常見的情緒障礙症狀有:

亞斯柏格症、ADHD、自閉症、妥瑞氏症等,

而是以往大家對這些症狀並不瞭解,

忽略了它的存在,

誤認為是學生不聽話、搗蛋‥等總總負面行為表現,

以致於產生溝通或認知上的誤解,

甚而造成一些無心的過常或遺憾.

暴力及攻擊行為
部分孩童會產生比較激烈的情緒或肢體狀況,
多半是因為遭受誤解或被欺壓得很厲害時才會發生,
也可能起因於他們執著於個性所衍生的不知分寸。
他們常會要求別人配合他,而當他的要求不被接受時,
便容易產生激烈的情緒反應。
這類孩子因為對社會、別人感受的認知有困難,
常想到就做,或對有興趣的事非常執著、投入,
而在不知不覺中容易傷害別人都渾然無所覺。 

其實,他們並不是有意去傷害別人的。
也因為這些孩子的個別差異非常大,
周圍的人一定要去除舊有特定、
既定的觀感認定這些孩子一定不理人,
一定有暴力傾向或一定怎樣怎樣。

暴力行為定義

暴力為攻擊行為的一種型態,

『凡意圖引起他人身體的、心理的傷害之行為,

即為攻擊,

而暴力專指造 成他人身體傷害的行為。』

暴力行為的成因與理論

()生物攻擊本能論

人類的生理機制,常影響個人的行為

而有部分觀點,也相信暴力的高危險群學生,

是受到攻擊本能的引發而造成此行為。

當個人的生活環  境中缺少良好的教育、

或是和外界缺乏良好連結時,

就有較大的可能促使個人採取暴力的行為。

而動物行為學家Lorenz則認為,

不論是人類或是禽獸,

都受到動物本能中「攻擊」的影響。

這項行為是為維護生命所必須的本能之一,

因此,人類天生具有這樣的特質,

它雖然具有生存價值,

但若在成長過程中,

無法將攻擊以有制度或是實用的方式展現的話,

很有可能造成個人以暴力的方式,在社會上呈現。

(二)挫折攻搫理論

此理論認為當人類受到挫折時,即會產生攻擊行為,

暴力行為則是人類攻擊行為的主要方式之一。

    而挫折的產生主要是由於

(1)個體需求獲得滿足的情境受到阻礙;

(2)個體動機受阻後所產生不愉快或困擾的狀態。

Dollard等人(1939)認為

攻擊行為的產生是由於

個人追求目標的動機性行為受到挫折

所導致的一種強烈反應;

換句話說,

個人追求目標未能滿足時,會引發不愉快的情緒,

進而以表現出攻擊行為來減低忿怒焦慮的情緒,

因此,任何挫折事件均會引發攻擊,

但是個體會因害怕懲罰或報復行為而壓抑攻擊的可能表現,

所以挫折是攻擊行為的必要條件。

有時,攻擊的發生是因為個體預想著挫折的存在,

例如有些學生意識到自己可能因成績不好而被取笑,

就採取警告、威脅,甚至暴力相向…等先發制人的手段;

而挫折的存在也常導致某種方式的攻擊,

例如學生被教師責罵,以踢破水桶消氣。

Miller(1941)也認為

攻擊行為必由挫折所引起的,

但挫折不一定會引起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只是其中一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lin836920 的頭像
    kolin836920

    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