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得!孩子有時需要的,

只是他自己努力地把玩具放進入箱子中,就讓他快樂了!

剛才提到的如果以語言管道或視覺感道或其他感道,

來提供訊息協助個體對這些情緒辨識,在腦中形成一種概念或記憶,

則相對地情緒的變化也就容易協調了。

像是, 習慣有口語表達能力的個體,情緒也較易覺知與表達。

另外,想辦法加入等待中的活動,陪著孩子在等待中,

有快樂的學習、得到獎賞、放鬆心情、有人教導方法,

而非痛苦式、煎熬式、被拋棄式的等待。

想想,如果只有在事前定一個目標與一項增強物,

卻沒有給予達到目標的方法與策略,以及情緒條件,

就一味要求孩子達成 目標,這是很殘忍的。

經由這些過程,得到的不只是情緒學習,

還有自我主宰感與自我監控能力的增加。

5.情緒被環境引動:

  環境的線索(如聲音、味道)、

他人(友伴、老師、家長)的臉或聲音,

這些刺激會造成不同的反應。

所以,環境的設計,是重要的情緒設計。

環境 刺激能同步最佳,如聲音加圖片、肢體加圖片等,

使刺激更易進入大腦,形成一種我們需要的情緒狀態與概念。

所以孩子對一個新環境的印象十分重要,

寧可花多一 些時間準備他進入新環境的第一印象,

也不要日後再來彌補。

而且,良好的環境給孩子很棒的安全感與放鬆感,

可以快速地沈靜下他的心情。

二、神經心理學的知識說

 1.認知功能的成熟與大腦功能的成長間互相依存-

隨年齡的增加,功能發展的方向是可以預估的,

因情緒也包含了認知功能。

 2.神經細胞的本質與後天環境間的調整效果-

找出優勢能力(最好系統),給予訊息、刺激。

以個體有自信的能力感來統整其他活動,

不要以他自慚或自弱的情緒來作其他行為反應。

 3.接受個體能力衡鑑的內涵與重要性-

每一種醫療或教育體系的建議,並非都適合每一個孩子,

每一位家長應發展出一套訓練理念與教育模式,

因為,情緒是特別分享的。

不過,別忘了,每年至少一次回原醫療系統做檢查,

了解孩子的發展概況。

不要和別人比較,個體自己與自己經驗的累積比

 4.由個體的固化功能走向功能開發

  不要受限於他不好的功能組型,

要提供讓他有表現機會的環境來誘發他的行為功能,

這部分往往是大人想不到的。

於是我們這樣知道與自我提醒:

1.每個孩子都有個性,

不一定是疾病造成的-有時是基因,

而有時,是環境誘發出來的。

2.每個孩子,都是以情緒來傳遞訊息,

所以情緒管理從解讀情緒開始。

3.情緒和認知表徵是一體的兩面,

所以要合理的配合其認知特色與成熟度。

4.弱處給同理心,強處給訓練的方向-情緒差時給予支持,

共享好情緒,也讓他知道這是可以共享的。

5.提供引促好情緒的環境與安定情緒的特定空間。

6.我們在孩子的身邊,是一種屬於孩子可以感覺的環境的一部份。

要不斷提醒自己學會對壓力的反應不必那麼僵硬與害怕,

要以放鬆、自然、加上學習的心情

作者: 郭乃文是台大心理系學士、碩士與博士
摘要:陳士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lin836920 的頭像
    kolin836920

    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