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認同對方的感受,接納對方的情緒。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三字經》
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遺傳,它有正面,有負面,
就像世界由陰陽組成一樣,正面和負面情緒,
也只是像一個硬幣的兩面而已,
它只是一個客觀存在著的事實,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對錯之分,
都是一個人當下的真實狀態而已。
關於“情緒”emotion,這個詞,
有解釋說它來源於“動作”motion,
“運動”movement,情緒是無法恆常的,
它們移動,因此它們才是情緒。
在我們的身心中,每個時刻,
總是持續不斷地從一個情緒轉移到另一個情緒,
情緒本質上就是流動的。
很遺憾的是, 多少年來,我們的教育都在教導我們,
消極的負面的情緒是“不好的”,
我們必須為我們有那些不好的想法感到羞愧,
我們根本不應該那樣想。
更加可怕的結果是, 我們絕大部分人在這樣的教導下,
已經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感受是什麼了,
明明想哭,還要面帶笑容,
明明生氣,還要表現的很平靜,
明明恐懼,還要擺出無所謂的樣子……
“魚兒會游泳,鳥兒會飛翔,人會感知。
我們有時開心,有時不開心,
但是,我們的生活中一定會有這樣的時刻:
我們感到憤怒、恐懼、悲傷、開心、貪婪、
內疚、渴 望、不屑、喜悅、厭惡。
儘管我們無法隨意地選擇這些情緒,
但是,倘若我們知道它們是什麼,
我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何時以及如何表達出來,
這是問題的 關鍵。
許多人被教育得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當他們感到憎恨時,被告知說那隻是不喜歡而已;
當他們感到害怕時,又被告訴說沒什麼好害怕的;
當他們感到痛苦時,教育建議他們要微笑著勇敢面對。
我們中的許多人被勸誡在不開心的時候要強作歡顏。
在以上的這些矯飾中我們真正該做什麼呢?
說實話。情感教育可以幫助孩子知道他們的真實想法。
對孩子來說,
知道他怎麼想,遠比知道他為什麼會這麼想要重要。
當他確確實實知道了他內心的真實感受,
那麼他的內心就不太可能覺得“一團糟”。 ”——吉諾特
當孩子不開心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辦法很簡單,同理孩子不開心的感受,
表達出你對孩子的理解,這就夠了。
一個正在情緒當中的人,是無法聽進任何道理的,
當自己的傷心、憤怒有人接納時,抗拒也自然就會減少,
這些就算是用在成人溝通上也是如此,
試想一下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經歷,一定有類似的。
當孩子情緒宣洩出來,感受到被父母接納和認同後,
才能夠聽見你所說的道理和建議。
“埃里克,九歲,怒氣沖天地回到家裡,
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
他的父親決定用一種新的方法。
以前他總是說一些讓事情變得更糟的話:
“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的時候。
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麼要沖我發火? ”
但是,這一次,埃里克的父親沒有這麼說,
他心裡想:
我的兒子對錯過了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
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這種失望,我可以幫助他的,
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
於是他對埃里克說:“你看上去很失望。”
埃里克:我當然很失望了。
父親: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
埃里克:是的,正是這樣。
這時,出現了短暫的沉默,然後埃里克說:
“哦,不過,可以以後出去玩。”
他的怒氣看起來消失了,在下午餘下的時間裡,他都很合作。
通常,只要埃里克生氣地回家,一家人都會心煩,
遲早他會激怒家中的每個成員,直到深夜他終於睡著了,
家裡才能重回寧靜。
這個方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它在哪些地方產生了作用?
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時,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
他們不會接受任何意見或安慰,
也無法接受任何建設性的批評。
他們希望我們能夠理解他們心裡在想什麼,
希望我們明白在那個特別的時刻他們的心情。
而且,他們希望不用完全說出自己的遭遇,
我們也能夠理解他們。
他們的情緒只會透露一點點,我們必須猜出剩下的部分。 ”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 Nov 09 Fri 2012 22:30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close
同理,不是認同對方的道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