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同理,不是認同對方的道理,

而是認同對方的感受,接納對方的情緒。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三字經》
  
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遺傳,它有正面,有負面,
就像世界由陰陽組成一樣,正面和負面情緒,
也只是像一個硬幣的兩面而已,
它只是一個客觀存在著的事實,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對錯之分,
都是一個人當下的真實狀態而已。

關於“情緒”emotion,這個詞,
有解釋說它來源於“動作”motion,
“運動”movement,情緒是無法恆常的,
它們移動,因此它們才是情緒。

在我們的身心中,每個時刻,
總是持續不斷地從一個情緒轉移到另一個情緒,
情緒本質上就是流動的。

很遺憾的是, 多少年來,我們的教育都在教導我們,
消極的負面的情緒是“不好的”,
我們必須為我們有那些不好的想法感到羞愧,
我們根本不應該那樣想。

更加可怕的結果是, 我們絕大部分人在這樣的教導下,
已經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感受是什麼了,
明明想哭,還要面帶笑容,
明明生氣,還要表現的很平靜,
明明恐懼,還要擺出無所謂的樣子……

  
“魚兒會游泳,鳥兒會飛翔,人會感知。
我們有時開心,有時不開心,
但是,我們的生活中一定會有這樣的時刻:
我們感到憤怒、恐懼、悲傷、開心、貪婪、
內疚、渴 望、不屑、喜悅、厭惡。

儘管我們無法隨意地選擇這些情緒,
但是,倘若我們知道它們是什麼,
我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何時以及如何表達出來,
這是問題的 關鍵。

許多人被教育得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當他們感到憎恨時,被告知說那隻是不喜歡而已;
當他們感到害怕時,又被告訴說沒什麼好害怕的;
當他們感到痛苦時,教育建議他們要微笑著勇敢面對。
我們中的許多人被勸誡在不開心的時候要強作歡顏。
在以上的這些矯飾中我們真正該做什麼呢?

說實話。情感教育可以幫助孩子知道他們的真實想法。
對孩子來說,
知道他怎麼想,遠比知道他為什麼會這麼想要重要。
當他確確實實知道了他內心的真實感受,
那麼他的內心就不太可能覺得“一團糟”。 ”——吉諾特
當孩子不開心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辦法很簡單,同理孩子不開心的感受,
表達出你對孩子的理解,這就夠了。

    
一個正在情緒當中的人,是無法聽進任何道理的,
當自己的傷心、憤怒有人接納時,抗拒也自然就會減少,
這些就算是用在成人溝通上也是如此,
試想一下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經歷,一定有類似的。
當孩子情緒宣洩出來,感受到被父母接納和認同後,
才能夠聽見你所說的道理和建議。

    
“埃里克,九歲,怒氣沖天地回到家裡,
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
他的父親決定用一種新的方法。
以前他總是說一些讓事情變得更糟的話:
“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的時候。
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麼要沖我發火?

 
但是,這一次,埃里克的父親沒有這麼說,
他心裡想:
我的兒子對錯過了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
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這種失望,我可以幫助他的,
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
於是他對埃里克說:“你看上去很失望。”
    
埃里克:我當然很失望了。
    
父親: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
    
埃里克:是的,正是這樣。
    
這時,出現了短暫的沉默,然後埃里克說:
“哦,不過,可以以後出去玩。”
他的怒氣看起來消失了,在下午餘下的時間裡,他都很合作。

通常,只要埃里克生氣地回家,一家人都會心煩,
遲早他會激怒家中的每個成員,直到深夜他終於睡著了,
家裡才能重回寧靜。

這個方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它在哪些地方產生了作用?

    
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時,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

他們不會接受任何意見或安慰,
也無法接受任何建設性的批評。
他們希望我們能夠理解他們心裡在想什麼,
希望我們明白在那個特別的時刻他們的心情。

而且,他們希望不用完全說出自己的遭遇,
我們也能夠理解他們。
他們的情緒只會透露一點點,我們必須猜出剩下的部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