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快樂的孩子》(A Happly Child)一書中,

法國心理學家迪迪埃·普萊克斯爭論說,
讓孩子快樂的最好方法是讓他感到受挫。

 
“並不是說你不讓他玩耍,或者不去擁抱他們,”
 普萊克斯說,
“當然必須尊重他的感覺、他的節奏和他的獨立性。
簡單說,
這個孩子必須在很小的時候
就開始學習他不是世界的中心,
而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

有一件事讓我驚訝於法國人對孩子行為的期望是如此不同。
當我在海濱小城度假時——
就是我看到所有法國孩子都能在餐廳快樂地吃飯的那個地方
我帶小豆豆逛商店,
商店裡掛滿了各色的水手條紋T恤衫。

小豆豆立刻開始把它們拉扯下來。

我呵斥她住手,可她根本不聽。

對我來說,作為一個學步兒,
小豆豆糟糕的行為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我很驚訝售貨員非常不悅地說:
“我從來沒見過這種孩子。”
我趕快道歉,然後離開了這裡。

沃爾特·米舍爾說,
向小孩子投降,是進入一個危險循環的開始:
“如果孩子發現當他們被告知要等待,
而他們大哭後,媽媽就會過來,等待也就結束了,
那麼他們
很快就學會不去等待。
因為拒絕等待、大叫、哭鬧,
並繼續自己的行為,反而能得到縱容。”

法國父母不會介意每個孩子有自己的脾氣,
但他們普遍認為,任何健康的孩子都有能力不去哭鬧,
當聽到大人說“不”的時候不會崩潰,
而且通常不會糾纏不休
或者扔東西。

法國父母更傾向於把孩子的任意要求叫做心血來潮
"一種一時衝動的迷戀"。

法國父母對此會毫不猶豫地說“不”。

 
“我認為法國女人比美國女人更早地理解孩子會有要求,
而這些要求是不現實的。”
一位同時接收法國和美國孩子的兒科醫生告訴我。

一位法國心理學家寫道,當一個孩子有了心血來潮的要求
比如,他的媽媽帶著他去逛商店,他突然要求買一個玩具
這位媽媽應該保持絕對的平靜,
溫柔地
解釋說今天沒有買玩具的計劃。
然後她應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通過講她自己人生的故事,來繞開這個心血來潮的要求。
“關於父母的故事,永遠都能讓孩子感興趣。”

這位心理學家說道。
 
(看到這個觀點後,每次一出現狀況,
我就對西蒙說:“快講講你的人生!”)

這位心理學家說,在這個時候,母親可以通過和他擁抱,
或者看著他的眼睛來和孩子保持緊密的溝通。
但她必須讓他明白,
“他不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重點是不能讓他認為自己是權力中心,可以為所欲為” 。

法國父母不會擔心讓孩子受挫就會傷害他們。
相反,他們認​​為如果孩子不能妥善應對挫折,
才是毀了他。

他們把應對挫折當成一種人生的核心技能。
他們的孩子需要學習這種能力。
如果父母沒有教孩子這一點就是失職。

那位保姆勞倫斯說,
如果在她做飯的時候一個孩子要她求抱抱,
“那​​就要向他解釋,'我現在不能抱你',然後告訴他為什麼” 。

勞倫斯說她有時也無法做得很好,但她會保持鎮定,
然後讓孩子抒發自己的失望情緒。
 
“我不會讓他哭8個小時,但我會讓他哭一哭,”
她說,“我會向他解釋我不能這麼做的原因。”

這種情況在她同時照顧幾個孩子時會經常發生。
 
“如果你正在忙一個孩子,而另一個需要你,
如果騰得開,我當然會抱他。
但如果不行,我會讓他哭一下。”

法國人那種“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應該等待”的觀念,
源於早前一段法國育兒的黑暗時期,
那時大人要求孩子安靜並且順從,
同時也源自一種觀念,
那就是即使是
嬰兒也具有學習能力。

基於這種觀點,
小豆豆只要抽泣我們就餵奶的做法,
其實就是把她看作了小小吃奶癮君子。
反之,期望她變得更有耐心,就是在尊重她。
摘自生活心理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