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周玉筍(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志工發展部主任)  

        根據目前正向心理學的研究:

童年「正向情緒」的資源會是他成年後,

遭遇挫折時可吃的老本。


儲存快樂的能量

一 個人在快樂的時候,

他的思想有創造力,視野會變寬,行為也會變得有探索性。

這個變寬、變廣的過程,增加了他的資源,

使他面對挑戰時,贏的機率也變大;

而這樣的結果又增強了他的正向情緒、擴大他的視野。


於是,一種向上盤旋的正向成長歷程就這樣發生。

所以,心理學家賽利格曼(Seligman)

提倡―教養孩子要鼓勵他的正向情緒,

使他早早開始向上的歷程,以達到更多的正向情緒。

當一個人的思考是樂觀、祥和、感激、快樂時,

腦中的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會作用,

而另一套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不但不會作用,還被抑制住。

相反的,當一個人心中充滿了仇恨、悲傷、沮喪、恐懼、妒嫉時,

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會被激發而作用,

同時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也被完全抑制住了。


關心孩子的長處

  賽利格曼(Seligman)認為

對待孩子的正向情緒要像對待負向情緒一樣嚴肅,

對待他的長處要像對待他的短處一樣關心。

增廣孩子的正向情緒並建構孩子智慧、身體及社會的資源,

使他長大後可以提取使用。


因此,做父母最快樂的事,

應該是建構孩子的正向情緒和人格特質,

而不是去化解他的負面情緒,消除負面的人格特質。


        這樣的研究提供我們管教上兩個很好的思考:

      第一、我們平時常常對孩子說什麼話:

我們常說孩子的缺點或優點?強調孩子的正向特質或負面特質?

提醒孩子「做到的」或是「沒做到的」

鼓勵孩子對家人、家庭的「貢獻」

或是責罵孩子製造的「困擾、麻煩」?

我 們是常說「鼓勵」的話或「消滅孩子志氣」的話?


話如同種子,簡單的幾句話,也許不算什麼,

但卻已在他們心中埋下,慢慢增長結出果子,

造就出如此的孩子,更成為孩子邁向美好前程的助力或阻力。


我們只要試想,蘋果的種子不會長成香蕉,就可以明白話語充滿力量。

這也正驗證所謂的「比馬龍效應」


你用什麼眼光看孩子,孩子便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的態度正讓孩子學習是用積極的或是用消極的方式

對待自己和別人-是正向、自信或自卑、無助;

是喜悅、樂觀,與人和諧或是

害怕、焦慮、不安,躲進自我的世界。


        第二、我們面對孩子犯錯或失敗時的態度:

我們是 正面教導,讓孩子有步驟再次經歷可以做到的成功,

對自己重燃希望;

或是負面的斥責及嘮叨,重挫孩子的信心,

徒增孩子對自我的絕望,

讓彼此陷入負向的關係及 絕望的情緒中。


記得有一天,孩子違反我們的規則─不可拿石頭丟魚池中的魚。

這個提醒,讓我決定用正向思考面對這個問題-

首先,我要將「不要」變成「要」,若我不要他們再次丟魚,

他們需要什麼學習及步驟。

再則,我確定教導的方向並強化他們勇於面對錯誤的能力


三則,我要肯定他們過去可以控制不丟魚的成功經驗

最後,和孩子一起找出可以不再丟魚的方法及步驟。


因此,我用正向的話語開場:

「謝謝叔叔叔伯伯阿姨,讓我們有一次重新學習的機會。

他們告訴我,有人 拿石頭丟魚。」

我希望建立正向環境,促進孩子勇於面對問題的氣氛。

然我的話尚未結束,就已聽見此起彼落相互的指摘聲。


我深呼吸,決定不陷入負向情緒,

試圖從負面的行為中,

看見孩子正面的意圖-於是,我自然說:

「你們都說是別人丟的,就表示你們都有是非標準,

知道這件事不對,且希望自己沒有做。

那我們就現在 一起來做對的事。」


接下來,

我們一起討論可以再次做到不丟魚的步驟及方法,

也確定挑戰成功時的慶祝方式。

一週後,我得知孩子們確實不再丟魚,立即給予肯定,

增進他們的正向特質-例如:

知錯能改的勇氣與能力、尊重生命,

建造一個充滿愛生命的環境、願意被教導等。


 經過這次,我確實體會我們可以選擇用正向思考面對問題,

造就一個有方法、有能力的孩子;

或用負向的恐嚇、斥責、警告面對孩子,

形塑一個被動、消極的生命。


這樣說來,如何教出有「正向力量」的孩子,

將是我們在教養上刻不容緩的事。

尤其,在這充滿負向衝擊的環境。


相信,一個擁有正向情緒、常保正向思考、

發揮正向特質,

自信又樂觀孩子,將是你我共同的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lin836920 的頭像
    kolin836920

    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