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的成功來自媽媽1%的改變
作者:張炳惠出版社:核心文化出版日期:2006 年 08 月 01 日
當媽媽們仍斤斤計較著一兩分的成績,
為了沒拿到第一名而責備孩子時,教育專家張炳惠博士卻說,
對孩子而言,學習固然重要,但重點不是在成績或名次,
而在於是否學習到了對未來而言,具有關鍵性影響的「九大基本力」。
一旦擁有幸福力、領導力、失敗力、自制力等九大基本力,
孩子的學業成績沒問題,人際關係沒問題,情緒管理沒問題,
自我管理沒問題,在十年二十年後,到了社會上,
更能成為讓孩子邁向成功的絕佳武器!
而九大基本力的培養,關鍵就在媽媽身上,
因此,張炳惠博士更進一步的提醒為人父母者,
應暫時將專注在孩子成績目光移開,回歸自己本身,
好好思考身為父母的自己,能為孩子做到的是什麼?
更明確的指出,身為父母應具備的七種智慧,除了要求孩子外,
也應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成為了孩子前進的絆腳石,
讓孩子對學習畏懼,甚至不再有屬於自己的想法,
常常,扼殺孩子前進動力的,就是父母!
因此,只要媽媽有1%的改變,孩子的成長將突飛猛進!
孩子的成功來自媽媽1%的改變
作者簡介 張炳惠博士
1932年李承晚政府時期,曾任職過國務總理等。十九歲時踏上留學之路,
並拒絕當時為國內第三代富豪的家裡一切支援,
抱著多賺一塊美金,就是多愛一分祖國的決心半工半讀。
1958年於茲堡克大學取得歷史學碩士,
1964年於喬治他思大學取得歷史學博士,
之後在夏威夷大學等教授歷史學。
1986年至1993年期間,在日本引領日本國際教育開發協會等,
於美國和日本等地擔任了40多年的教授。
2003年她與當時喪妻並獨自扶養三個孩子的丈夫相遇,
克服無數的艱難辛苦,並把三個孩子培養成卓越優秀人物的故事
編撰成《孩子的成功99%靠媽媽的努力》出版。
~ 內容連載~
媽媽應表達的是具體的理由,而不是情緒
當全家一起準備晚餐的時候,
老么南茜的工作是將湯匙和叉子擺在餐桌上。
那個時候我就會對南茜說:
「因為有南茜幫媽媽擺湯匙和叉子,
所以縮短了準備晚餐的時間。」
用這句話來取代「南茜會幫忙媽媽,媽媽很高興」。
南茜聽到稱讚的理由分明又具體,
從此之後,南茜便會自動整理餐桌,
甚至有些事情就算沒有叫她,
她也會找自己可以幫忙的事情做。
小孩子得到有著具體理由的稱讚,
他除了會產生對自己的肯定之外,
也將會成為努力做其他事的原動力。
如果孩子的所作所為足以得到讚美,
首先覺得高興的會是媽媽。
但是那樣的情緒傳達,只會讓孩子覺得,
自己所做的事得到的不是肯定,
而只是讓媽媽高興而已。
從此,不論做什麼,
都會貼上「因為媽媽喜歡」的標籤。
簡單說,就算成績比上一次進步,
孩子也只會執著於媽媽高興的事實,
而不是對自己努力而得到好結果的肯定。
媽媽讚美孩子時不要強調自己的感覺,
如果妳表現出「做的好」或是「好乖哦」的感覺時,
不如直接且具體的告訴孩子讚美他的理由。
除了傳達感覺,要從孩子的行為找出理由,
並具體的正確說明,
那麼孩子自然會產生自信心。
根據稱讚而實現 生活在繁忙的世界,
養育孩子的媽媽們寬容的心不見了,
加上能和孩子共處的時間比從前少了許多,
因而讓媽媽們習慣以物質去彌補孩子。
可是,光陰再怎麼流逝,不變的是,
孩子和媽媽之間的感情交流與分享,
其實就是最大的幸福與補償。
用一句話讚美,再想用物質去補償些什麼,
雖然也可說是稱讚的方式之一,但是對孩子而言,
溫暖的擁抱和透過親吻傳遞媽媽的心,
才是最大的稱讚與鼓勵。
讚美孩子時,我們可以用力的擁抱孩子,
並捏捏孩子的臉頰和親親孩子!
你講十句話還不如用一次溫暖的手打動孩子的心,
而那就是孩子所盼望的最好的禮物。
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羅伯‧
羅聖索爾和在美國擔任二十年以上國小校長的傑‧卡布森,
於一九六八年,
在美國舊金山的某所國小以全校學生為對象做智能測驗後,
不理會檢查結果,隨便從中選出約百分之二十的學生,
將這些學生的名單遞給老師,
並同時說:
「這些學生不論智能或是學業成就,
都有很高的可能性。」
八個月以後,又做了一次智能檢查,
結果,那些名單裡的孩子,
比起別的孩子,不但智能指數提高,
甚至學校裡的成績也是大大的進步。
由此可以證明,教師對學生的期望,
具有讓學生提升成績的效果。
「你一定可以!」、
「你是好孩子!」、
「你對這個真的很內行!」
等讚美的話,會自然地引導孩子,
成為真正可以的孩子、真正的好孩子、真正很棒的孩子。
你腦海中曾想過,
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你心目中的理想孩子嗎?
那麼就不要吝嗇你的讚美!
根據你的讚美,
將會讓你的孩子變成你所期望的樣子。
作者:張炳惠出版社:核心文化出版日期:2006 年 08 月 01 日
當媽媽們仍斤斤計較著一兩分的成績,
為了沒拿到第一名而責備孩子時,教育專家張炳惠博士卻說,
對孩子而言,學習固然重要,但重點不是在成績或名次,
而在於是否學習到了對未來而言,具有關鍵性影響的「九大基本力」。
一旦擁有幸福力、領導力、失敗力、自制力等九大基本力,
孩子的學業成績沒問題,人際關係沒問題,情緒管理沒問題,
自我管理沒問題,在十年二十年後,到了社會上,
更能成為讓孩子邁向成功的絕佳武器!
而九大基本力的培養,關鍵就在媽媽身上,
因此,張炳惠博士更進一步的提醒為人父母者,
應暫時將專注在孩子成績目光移開,回歸自己本身,
好好思考身為父母的自己,能為孩子做到的是什麼?
更明確的指出,身為父母應具備的七種智慧,除了要求孩子外,
也應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成為了孩子前進的絆腳石,
讓孩子對學習畏懼,甚至不再有屬於自己的想法,
常常,扼殺孩子前進動力的,就是父母!
因此,只要媽媽有1%的改變,孩子的成長將突飛猛進!
孩子的成功來自媽媽1%的改變
作者簡介 張炳惠博士
1932年李承晚政府時期,曾任職過國務總理等。十九歲時踏上留學之路,
並拒絕當時為國內第三代富豪的家裡一切支援,
抱著多賺一塊美金,就是多愛一分祖國的決心半工半讀。
1958年於茲堡克大學取得歷史學碩士,
1964年於喬治他思大學取得歷史學博士,
之後在夏威夷大學等教授歷史學。
1986年至1993年期間,在日本引領日本國際教育開發協會等,
於美國和日本等地擔任了40多年的教授。
2003年她與當時喪妻並獨自扶養三個孩子的丈夫相遇,
克服無數的艱難辛苦,並把三個孩子培養成卓越優秀人物的故事
編撰成《孩子的成功99%靠媽媽的努力》出版。
~ 內容連載~
媽媽應表達的是具體的理由,而不是情緒
當全家一起準備晚餐的時候,
老么南茜的工作是將湯匙和叉子擺在餐桌上。
那個時候我就會對南茜說:
「因為有南茜幫媽媽擺湯匙和叉子,
所以縮短了準備晚餐的時間。」
用這句話來取代「南茜會幫忙媽媽,媽媽很高興」。
南茜聽到稱讚的理由分明又具體,
從此之後,南茜便會自動整理餐桌,
甚至有些事情就算沒有叫她,
她也會找自己可以幫忙的事情做。
小孩子得到有著具體理由的稱讚,
他除了會產生對自己的肯定之外,
也將會成為努力做其他事的原動力。
如果孩子的所作所為足以得到讚美,
首先覺得高興的會是媽媽。
但是那樣的情緒傳達,只會讓孩子覺得,
自己所做的事得到的不是肯定,
而只是讓媽媽高興而已。
從此,不論做什麼,
都會貼上「因為媽媽喜歡」的標籤。
簡單說,就算成績比上一次進步,
孩子也只會執著於媽媽高興的事實,
而不是對自己努力而得到好結果的肯定。
媽媽讚美孩子時不要強調自己的感覺,
如果妳表現出「做的好」或是「好乖哦」的感覺時,
不如直接且具體的告訴孩子讚美他的理由。
除了傳達感覺,要從孩子的行為找出理由,
並具體的正確說明,
那麼孩子自然會產生自信心。
根據稱讚而實現 生活在繁忙的世界,
養育孩子的媽媽們寬容的心不見了,
加上能和孩子共處的時間比從前少了許多,
因而讓媽媽們習慣以物質去彌補孩子。
可是,光陰再怎麼流逝,不變的是,
孩子和媽媽之間的感情交流與分享,
其實就是最大的幸福與補償。
用一句話讚美,再想用物質去補償些什麼,
雖然也可說是稱讚的方式之一,但是對孩子而言,
溫暖的擁抱和透過親吻傳遞媽媽的心,
才是最大的稱讚與鼓勵。
讚美孩子時,我們可以用力的擁抱孩子,
並捏捏孩子的臉頰和親親孩子!
你講十句話還不如用一次溫暖的手打動孩子的心,
而那就是孩子所盼望的最好的禮物。
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羅伯‧
羅聖索爾和在美國擔任二十年以上國小校長的傑‧卡布森,
於一九六八年,
在美國舊金山的某所國小以全校學生為對象做智能測驗後,
不理會檢查結果,隨便從中選出約百分之二十的學生,
將這些學生的名單遞給老師,
並同時說:
「這些學生不論智能或是學業成就,
都有很高的可能性。」
八個月以後,又做了一次智能檢查,
結果,那些名單裡的孩子,
比起別的孩子,不但智能指數提高,
甚至學校裡的成績也是大大的進步。
由此可以證明,教師對學生的期望,
具有讓學生提升成績的效果。
「你一定可以!」、
「你是好孩子!」、
「你對這個真的很內行!」
等讚美的話,會自然地引導孩子,
成為真正可以的孩子、真正的好孩子、真正很棒的孩子。
你腦海中曾想過,
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你心目中的理想孩子嗎?
那麼就不要吝嗇你的讚美!
根據你的讚美,
將會讓你的孩子變成你所期望的樣子。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