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貴恩
我的孩子是資源班學生。
經常會有人問我,讓他們到資源班上課,
不怕被人貼上「標籤」嗎?
我認為,進資源班請求老師和專業團隊給予指導和協助,
- Jan 21 Sun 2007 11:43
我的孩子在資源班
- Jan 21 Sun 2007 02:13
何謂~資源班~
(資源教室)資源班是指接受該種措施的特殊學生
部份時間在普通班與一般學生一起上課,
部份時間到資源教室接受資源教師的指導。
希望特殊學生在這種安排下,發揮最大的潛能,
並發展社會適應能力,順利的在普通學校就讀。
部份時間在普通班與一般學生一起上課,
部份時間到資源教室接受資源教師的指導。
希望特殊學生在這種安排下,發揮最大的潛能,
並發展社會適應能力,順利的在普通學校就讀。
- Jan 20 Sat 2007 23:24
認識學前巡迴輔導服務
文/胡雪玲
巡迴輔導制度原先是視障混合教育服務形態之一,
歷經多次變革,
到目前已成為學前特殊教育安置方式之一。
以服務學齡前身心障礙學生為主的學前巡迴輔導服務,
由具有幼稚園教師資格及學前特殊教育教師資格的
學前巡迴輔導老師來執行任務,
服務的對象包含特殊幼兒、特殊幼兒的融合教育班級老師,
以及特殊幼兒的家長,而服務的方式分為直接服務及間接服務,
服務的場所則是依照特殊幼兒安置的地點進行,
巡迴於特殊幼兒的家中或是就讀的園所。
所謂的直接服務,
也就是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對特殊幼兒進行直接的特殊教育教學服務;
間接服務則是提供融合教育班級教師、
特殊幼兒家長或是相關人員諮詢的服務;
服務內容可分為「行政協助」、「直接教學服務」、
「間接諮詢服務」、「親職教育」四部分,分別如下。
一、行政協助
1.協助辦理幼兒從相關機構入幼稚園的專介工作及從幼稚園入小學的轉銜工作。
2.進行幼兒初步評估(教育性評估),
針對幼兒特殊需求尋求各類專業團隊人員進行相關評估及服務。
3.建立幼兒資料。
4.參與幼兒之各項特殊教育相關會議,
其他具個案管理或輔導服務性質的工作。
5.提供幼兒教育評估資料。
二、直接教學服務
1.定期或不定期到園輔導,
依幼兒的特殊需要規畫巡迴輔導時數及次數。
2.協助學前教師設計及執行幼兒IEP(個別化教育方案)。
3.針對幼兒障礙情形提供直接特教教學服務,
包括個別學習、分組學習、團體學習、入班協助等形態。
4.入班觀察幼兒教學活動情形。
5.提供學前教師教學輔導策略,
視需要與教師進行協同教學或示範教學。
6.輔導幼兒具良好之生活自理能力及適應能力,
奠定就學的準備。
7.協助教師特殊幼兒相關問題評估及解決。
8.協助學前教師班級經營。
三、間接諮詢服務
1.提供學前教師、學校特教相關行政人員、家長特殊教育諮詢服務。
2.提供學前教師、學校特教相關行政人員、家長特殊教育相關資訊。
3.供學校特教相關行政人員特殊教育行政諮詢。
4.提供相關人員有關幼兒就醫、就養及其他社會資源等諮詢。
5.提供學前教師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之諮詢。
四、親職教育
1.提供幼兒家長親職教育。
2.提供家長各項社會或醫療資源諮詢,
並協助家長申請各項津貼、補助。
學前巡迴輔導服務提供特殊幼兒及其家長和
學前融合教育班級教師相關的特殊教育教學支援服務與協助,
結合普通教育及特殊教育的方式,
讓特殊幼兒能在融合教育環境中,
也能接受適合其需求的特殊教育,
以落實融合教育的理念。
- Jan 19 Fri 2007 10:34
淺談轉銜服務的運作實務與現況
睦文
身心障礙者因為生理或心理上的特性,
在成長的歷程中常遭遇到許多障礙,
不論是一般生活、教育、就業等都會受到影響,
因此,所有尊重人權的先進國家,
對於身心障礙者所提供的服務措施,
都非常強調社會融合與個別化原則。
為了落實對人的尊重並肯定生命的價值,
如何協助身心障礙者發揮最大潛能,
融入社會生活,
便成為政府部門的重要責任。
我國的「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第四十二條明定:
「為使身心障礙者不同之生涯福利需求得以銜接,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相關部門,
應積極溝通、協調,制定生涯轉銜計畫,
以提供身心障礙者整體性及持續性服務。」
為此,目前我國對於先天就有身心障礙的孩子,
除了接受社政與衛生單位提供早期療育的協助外,
到了就學年齡時,
教育部門便透過鑑定安置輔導委員會的機制,
評估身心障礙者學生的狀況,
擬定合適的教育輔導計畫並安置合適的學校。
當孩子從教育階段邁入成人生活階段時,
對於未來的社會生活或是就業安置,
必須在畢業前就做好相關準備,
專業人員也應該為身心障礙者
做好後續服務與銜接的準備,
不至於因為畢業就立即失業,
或造成生活適應上的問題,
由此可知,
轉銜服務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目前依據教育部的
「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實施要點」的規定,
學校對於高三應屆畢業學生都必須擬定「轉銜服務計畫」,
以提供下一階服務身心障礙畢業學生的專業機構或人員參考,
讓接手服務的單位能夠及早了解與準備。
在高三階段,學校老師須就學生在校表現、實習狀況,
整體評估身心障礙學生的功能與後續安置目標,
邀請學生與家長、相關專業人員,
共同討論其後續的安置目標,
作成後續安置的建議意見,
不過,由於各個學校的作法不盡相同,
所以對於轉銜計畫擬定的細緻度也有部分的差異。
雖然身心障礙者的需求並非只有單一面向,
但一般來說,學校在擬定轉銜服務計畫的後續安置建議,
主要會分為兩大類:
一是身心障礙學生的障礙程度較為嚴重或有合併其他障礙、
生活自理功能明顯不足,如要就業顯然有實際上的困難。
這樣的學生在後續的成人生活階段,
可能的建議會是繼續接受社政單位的教養服務。
另一類則是雖具備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但職業能力,尚待加強訓練,或是能力相對較佳,
在校期間已經能到職場實習工作且表現符合一般職場要求者。
就會傾向安排由勞政部門協助,
依照身心障礙者的個別狀況,
提供職業訓練或一般性、支持性、庇護性的就業服務。
由於各縣市的服務資源不一,
所以在後續提供服務的資源上或有落差,
不過,目前各縣市政府應該都已經有轉銜服務的窗口,
縣市政府會提供家長或學生有關後續服務資源的轉介與聯結。
更已有部分縣市政府與當地就業服務機構或社會福利機構,
在高三下學期就與學校聯繫,
提早參與學校轉銜會議,
共同討論轉銜計畫,
讓學生提早進入機構或安排有薪資的工作等,
藉由各種不同專業人員的共同合作與介入,
真正讓學生的服務被銜接起來,
做到無接縫的轉銜,順利邁入成人階段生活。
如果上述的介紹對讀者或家長來說還是感覺到有些陌生,
那就表示您可能有必要再向學校老師詢問了解,
並且多多參與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
與轉銜服務計畫的討論與擬定。
雖然在學校期間有老師在帶,
孩子只要交給學校教育就好,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
孩子很快就會要畢業離開學校,
所以,面對孩子未來的出路與安置,
家長在這個過程中絕對不能缺席。
家長的參與和關心,
並配合學校的教育與訓練,
持續在家中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具備有生活自理的能力等,
才能讓孩子具備更好的獨立生活技能,
實現自己生活的價值,
獲得他人的尊重與肯定。
- Jan 19 Fri 2007 08:45
高中職的身心障礙學生
個別化教育計畫 適性學習
文/陳芸英
即將升上高中職的身心障礙學生,
都已於七月十五日完成報到手續,
- Jan 16 Tue 2007 23:37
提升學習動機和自信 改變孩子的特殊行為
孟瑛如(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一般會讓老師苦惱的學生,
可能是一些難相處、固執、攻擊性強、妥協性低
或是異常退縮、動作緩慢,以及學習適應差的孩子。
在過去臨床經驗中,
- Jan 16 Tue 2007 03:58
淺談ADD注意力缺失症
哈洛威爾
長久以來,很多家長、老師常常督促孩子
「如果你肯努力,你就會專心」,
但「想要專心」雖然是專注力的要件之一,
但並不是唯一條件,
對很多人來說,不是想專注就能專注的。
尤其是對患有
「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簡稱ADD)」
的患者來說,他們更是無法長時間維持專注。
大部分ADD患者都沒辦法讀完一整本書,
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讀完,
而是讀完一整本書對他們來說很困難,
有點像要不換氣唱完整首歌一樣。
■什麼是ADD?
ADD是「注意力缺失症」,
也就是「不過動的ADHD(注意力缺乏過動症)」,
其核心症狀是非常容易分心、衝動、靜不下來,
因此常被誤認為懶惰、柔弱、缺乏紀律、不守規矩,
而這可能使得他們在學校、社團,
以及成人後進入職場、婚姻及其他環境中的表現,
無法達到一般水準。
ADD患者經常有以下症狀:
有利的特質
●創造力,通常在診斷確定之前無法完全發揮出來。
●獨特人生觀、與眾不同的幽默感,
對任何事情的反應都是完全無法預測的。
●驚人的堅持度和毅力,甚至可以說是頑固。
●友善、大方;直覺非常強。
不利的特質
●無法對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
●長期無法發揮潛力,挫折忍耐力低;
因為挫折,常常有憤怒或沮喪的情緒。
●不善於處理金錢或做財務計畫。
●即使很努力,表現卻時好時壞。
●總是被老師或上司視為懶惰、不專心或態度不好。
●缺乏組織能力。患童會把書包和衣櫥塞得滿滿的。
●無法管理時間,患者非常不善於估計事情會花多少時間,
他們總是一拖再拖,直到最後一分鐘才動手。
●缺乏耐性。患者無法排隊等待或是等別人說完話。
●腦子的思緒總是亂轉,容易分心。
讀書讀到一半或說話說到一半時,
容易分心或忽然改變話題。
●無法欣賞自己的優點或了解自己的缺點。
●常常沒有任何道理的改變計畫、改變方向。
●無法從錯誤中學習,常常重複同樣的失敗策略。
●容易忘記自己及別人的缺點。
容易原諒別人,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容易忘記。
●解讀社交訊息有困難,因此不容易交朋友。
一般人偶爾也會有上述的症狀,
但是ADD的診斷不是依據你是否曾經有這些症狀,
而是依據症狀的強度和延續時間的長短決定的。
以憂鬱症為例,每個人都有沮喪的時候,
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憂鬱症,
差別就在於強度和時間長短。
ADD也是如此。
■ADD成因
目前無法完全確定是什麼原因造成ADD,
但就像許多其他行為和個性一樣,
ADD也受到遺傳影響,
環境和遺傳一起決定了ADD,
包括環境中的毒素、看太多電視、
過度刺激都可能產生部分影響。
根據估計,約有百分之五到八的兒童有ADD;
但是如果父母之一有ADD,
孩子有ADD的機率立刻變成百分之三十;
如果父母都有ADD,孩子有ADD的機率提高為百分之五十。
另外,出生時缺氧、腦部受創、母親懷孕時喝太多酒、
血液中鉛濃度太高、食物過敏、對環境或化學物質過敏、
接觸過多電視電玩都可能導致ADD,
還有其他許多我們還不了解的因素。
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ADD兒童到了青春期,
症狀就自動消失,永不復發。
也就是說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ADD兒童會長大成為ADD成人。
大腦發育過程中所產生的改變可能讓症狀消失,
有時是青春期兒童學會適應ADD,
生活功能高到讓人以為症狀已經消失了。
目前全美大約有一千萬的ADD成人,
其中只有百分之十五被診斷出來並接受治療。
■ADD診斷
ADD沒有絕對權威的診斷測驗,
最好是用好幾個測驗交叉診斷,
最有效的「測驗」是個案史。
個案史必須至少由兩個人提供,
除了個案本人之外,
還要訪談家長、教師、孩子或配偶,
因為ADD患者不善於客觀的觀察自己。
除了個案史之外,
目前美國有一個相當新的測驗叫做「定量腦波圖」,
可以滿可靠的診斷出ADD,
這是個簡單、無痛的腦波檢測,
幾乎可達百分之九十準確度。
最好的診斷過程要包括找出個案的才華和優勢,
因為這是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
治療最好是根據個人需要量身訂做的治療計畫,
應該和醫生一起制定計畫,並隨時修正。
長久以來,很多家長、老師常常督促孩子
「如果你肯努力,你就會專心」,
但「想要專心」雖然是專注力的要件之一,
但並不是唯一條件,
對很多人來說,不是想專注就能專注的。
尤其是對患有
「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簡稱ADD)」
的患者來說,他們更是無法長時間維持專注。
大部分ADD患者都沒辦法讀完一整本書,
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讀完,
而是讀完一整本書對他們來說很困難,
有點像要不換氣唱完整首歌一樣。
■什麼是ADD?
ADD是「注意力缺失症」,
也就是「不過動的ADHD(注意力缺乏過動症)」,
其核心症狀是非常容易分心、衝動、靜不下來,
因此常被誤認為懶惰、柔弱、缺乏紀律、不守規矩,
而這可能使得他們在學校、社團,
以及成人後進入職場、婚姻及其他環境中的表現,
無法達到一般水準。
ADD患者經常有以下症狀:
有利的特質
●創造力,通常在診斷確定之前無法完全發揮出來。
●獨特人生觀、與眾不同的幽默感,
對任何事情的反應都是完全無法預測的。
●驚人的堅持度和毅力,甚至可以說是頑固。
●友善、大方;直覺非常強。
不利的特質
●無法對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
●長期無法發揮潛力,挫折忍耐力低;
因為挫折,常常有憤怒或沮喪的情緒。
●不善於處理金錢或做財務計畫。
●即使很努力,表現卻時好時壞。
●總是被老師或上司視為懶惰、不專心或態度不好。
●缺乏組織能力。患童會把書包和衣櫥塞得滿滿的。
●無法管理時間,患者非常不善於估計事情會花多少時間,
他們總是一拖再拖,直到最後一分鐘才動手。
●缺乏耐性。患者無法排隊等待或是等別人說完話。
●腦子的思緒總是亂轉,容易分心。
讀書讀到一半或說話說到一半時,
容易分心或忽然改變話題。
●無法欣賞自己的優點或了解自己的缺點。
●常常沒有任何道理的改變計畫、改變方向。
●無法從錯誤中學習,常常重複同樣的失敗策略。
●容易忘記自己及別人的缺點。
容易原諒別人,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容易忘記。
●解讀社交訊息有困難,因此不容易交朋友。
一般人偶爾也會有上述的症狀,
但是ADD的診斷不是依據你是否曾經有這些症狀,
而是依據症狀的強度和延續時間的長短決定的。
以憂鬱症為例,每個人都有沮喪的時候,
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憂鬱症,
差別就在於強度和時間長短。
ADD也是如此。
■ADD成因
目前無法完全確定是什麼原因造成ADD,
但就像許多其他行為和個性一樣,
ADD也受到遺傳影響,
環境和遺傳一起決定了ADD,
包括環境中的毒素、看太多電視、
過度刺激都可能產生部分影響。
根據估計,約有百分之五到八的兒童有ADD;
但是如果父母之一有ADD,
孩子有ADD的機率立刻變成百分之三十;
如果父母都有ADD,孩子有ADD的機率提高為百分之五十。
另外,出生時缺氧、腦部受創、母親懷孕時喝太多酒、
血液中鉛濃度太高、食物過敏、對環境或化學物質過敏、
接觸過多電視電玩都可能導致ADD,
還有其他許多我們還不了解的因素。
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ADD兒童到了青春期,
症狀就自動消失,永不復發。
也就是說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ADD兒童會長大成為ADD成人。
大腦發育過程中所產生的改變可能讓症狀消失,
有時是青春期兒童學會適應ADD,
生活功能高到讓人以為症狀已經消失了。
目前全美大約有一千萬的ADD成人,
其中只有百分之十五被診斷出來並接受治療。
■ADD診斷
ADD沒有絕對權威的診斷測驗,
最好是用好幾個測驗交叉診斷,
最有效的「測驗」是個案史。
個案史必須至少由兩個人提供,
除了個案本人之外,
還要訪談家長、教師、孩子或配偶,
因為ADD患者不善於客觀的觀察自己。
除了個案史之外,
目前美國有一個相當新的測驗叫做「定量腦波圖」,
可以滿可靠的診斷出ADD,
這是個簡單、無痛的腦波檢測,
幾乎可達百分之九十準確度。
最好的診斷過程要包括找出個案的才華和優勢,
因為這是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
治療最好是根據個人需要量身訂做的治療計畫,
應該和醫生一起制定計畫,並隨時修正。
- Jan 15 Mon 2007 09:35
亞斯伯格症「熟男不結婚」
和亞斯伯格症有關的日劇「熟男不結婚」(上
留言人: KIKEY
留言內容:
最近在緯來日本台因為廣告逗趣,
人物描寫鮮明而受到關注的日劇「熟男不結婚」
(原名:不結婚的男人)
- Jan 03 Wed 2007 08:17
特殊孩子教養觀-另類媽媽挑戰學障
採訪/陳芸英
你相信嗎?
一個曾經有學習障礙的小孩,
一路念建中、考上臺大,
目前就讀臺大機械研究所二年級!
這個特殊的孩子叫做黃仰山。
仰山的媽媽是臺北師院附小的教務主任紀雪盡老師,
她用很「另類」的教育方式,
讓孩子從學障兒變成高材生。
◎多重障礙給予優勢能力引導
從事教學工作,媽媽很早就發現孩子的異常。
仰山念幼稚園時,不喜歡溜滑梯也不喜歡盪秋千;
上了小學,他喜歡聽媽媽講故事,
但不喜歡看書、念書,否則就放聲大哭。
當時學校的輔導室正建立「感覺統合障礙臺灣區常模」,
透過常模可以得知每個孩子異常與否,
媽媽就讓他參加檢測。
結果發現,
仰山有觸覺防衛、重力不安全症、
手眼不協調、眼球振顫和空間錯置等毛病。
聽到這些障礙別,
媽媽快暈過去了,她帶著孩子到處求醫。
當時,
曾去看一位把感覺統合障礙資訊帶回國的鄭信雄醫生,
他拿出鑰匙刮仰山的左腳,沒有反應,
刮右腳,會癢,這說明他左右兩邊反應不一。
醫生的證明反映在學習上,
他寫「陳」時,耳朵邊在左他寫到右,
18寫成81,b和d分不清;
手眼不協調導致他不會跳繩,動作不靈活;
眼球振顫使他的閱讀呈跳躍式進行,
第一個字念完跳到第三個字,
第一行讀完跳到第三行,
所以他沒辦法順利閱讀。
雖然仰山有這麼多的學習障礙,
智力測驗的成績卻發現他是個資優生。
媽媽稍稍鬆了一口氣,
心想,既然孩子智力沒問題,
何不找些方法幫助他克服障礙,
引導孩子的優勢發展。
媽媽知道治療越早進行,對孩子的幫助越大。
她與兒子一起參與「感覺統合治療」,
讓孩子在多變化的活動中,刺激腦幹。
除了密集做復健外,
還讓他學游泳,以放鬆肌肉張力,
學溜冰讓肢體協調,學捏陶刺激腦部發育,
一一針對他的先天缺陷做矯正。
仰山小五時,曾得到全臺北市風箏創作比賽特優,
媽媽發現孩子具有非常高的機械操作能力和創意。
而為了培養仰山的團隊概念,
媽媽從小就讓他參加合唱團;
到現在,仰山還是青韻合唱團的團員呢!
◎閱讀困難改變學困境
閱讀一直是仰山最大的障礙,
媽媽就從減輕視覺學習的方向著手。
她不讓孩子上補習班,
孩子看的參考書都是有答案的,
用意是讓他翻閱參考,
而不是讓他寫密密麻麻的題目。
國小課本字少,閱讀的困難度不大。
但上國中後,國文和英文就麻煩了,
仰山常喊眼睛不舒服。
媽媽把課文錄成錄音帶,
把「看」書改成「聽」書。
媽媽說,仰山其實很愛閱讀,
家裡有大量的百科全書,
包括繪本和圖鑑,
每一本課外讀物他幾乎都翻閱過,
只是愛看圖不看字。
他不愛看字也不愛寫字,
所以發明了一些符號代替文字。
他在寫家庭聯絡簿時,
畫了一堆的星星、圈圈、叉叉,
如果想看懂這些符號,
得翻到第一頁,因為他在第一頁,
就開宗明義的把符號代號簡單說明了。
不過,他的導師看到這些符號很生氣,
在聯絡簿裡寫了很多意見。
雖然爸爸認為他有科學頭腦,
媽媽也默默認同孩子的做法,
但,他們還是得和老師溝通。
爸爸媽媽認為,念書的方法很多種,
看是否適合自己而已。
◎數學三分媽媽鼓勵出國開眼界
仰山平常很少看書但上課用心聽講,
另一方面,由於念的是數理組,
注重理解性,用眼的地方比較少,
再加上隨年齡增加,學習障礙明顯減少,
所以功課不錯。
國中畢業後,他考上建中。
不過,高一第一次暑假作業考,
仰山數學只考三分,
下學期,仰山遇到前所未有的低潮,
他的成績滿江紅。
一般父母遇到這種狀況,大都送孩子進補習班,
但是媽媽選擇讓他出國,
「當你覺得念書很痛苦的時候,就先脫離課本吧!」
媽媽為孩子的學習打開另一扇窗。
仰山一走出德國法蘭克福機場,
看到滿街是式樣新穎的汽車、機車、腳踏車,
他興奮的從萊因河畔打電話回家,
描述他的所見所聞。
媽媽覺得出國的決定做對了。
回國後,
他開始編織到德國念機械的夢想,
啟動他學習的潛能。
大學聯考,他以第一志願考上臺大機械系。
大一暑假,當他知道臺大跟德國不萊梅大學是姊妹校時,
決定申請成為交換學生,暑假到不萊梅大學修德語;
大三升大四時,
臺大甄選五名交換學生到奧地利,他又被錄取。
此外,他也主動參與大陸採礦團到德國
參觀全世界最大礦場的活動,也協助翻譯工作。
這些歷練,讓仰山的國際視野更加寬闊。
回國後,
以甄試進入臺大機械研究所就讀;
一路走來,
沒有人知道他曾經是個多重學習障礙的孩子。
一路陪伴、協助他的媽媽說,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本書,看你如何把他讀懂」。
她的閱讀方法是先保留書中美好的部分,
如仰山的創意﹔
比較奇怪的部分,
則陪著仰山一路探索下去,
最後她發現「仰山」是一本好書。
你相信嗎?
一個曾經有學習障礙的小孩,
一路念建中、考上臺大,
目前就讀臺大機械研究所二年級!
這個特殊的孩子叫做黃仰山。
仰山的媽媽是臺北師院附小的教務主任紀雪盡老師,
她用很「另類」的教育方式,
讓孩子從學障兒變成高材生。
◎多重障礙給予優勢能力引導
從事教學工作,媽媽很早就發現孩子的異常。
仰山念幼稚園時,不喜歡溜滑梯也不喜歡盪秋千;
上了小學,他喜歡聽媽媽講故事,
但不喜歡看書、念書,否則就放聲大哭。
當時學校的輔導室正建立「感覺統合障礙臺灣區常模」,
透過常模可以得知每個孩子異常與否,
媽媽就讓他參加檢測。
結果發現,
仰山有觸覺防衛、重力不安全症、
手眼不協調、眼球振顫和空間錯置等毛病。
聽到這些障礙別,
媽媽快暈過去了,她帶著孩子到處求醫。
當時,
曾去看一位把感覺統合障礙資訊帶回國的鄭信雄醫生,
他拿出鑰匙刮仰山的左腳,沒有反應,
刮右腳,會癢,這說明他左右兩邊反應不一。
醫生的證明反映在學習上,
他寫「陳」時,耳朵邊在左他寫到右,
18寫成81,b和d分不清;
手眼不協調導致他不會跳繩,動作不靈活;
眼球振顫使他的閱讀呈跳躍式進行,
第一個字念完跳到第三個字,
第一行讀完跳到第三行,
所以他沒辦法順利閱讀。
雖然仰山有這麼多的學習障礙,
智力測驗的成績卻發現他是個資優生。
媽媽稍稍鬆了一口氣,
心想,既然孩子智力沒問題,
何不找些方法幫助他克服障礙,
引導孩子的優勢發展。
媽媽知道治療越早進行,對孩子的幫助越大。
她與兒子一起參與「感覺統合治療」,
讓孩子在多變化的活動中,刺激腦幹。
除了密集做復健外,
還讓他學游泳,以放鬆肌肉張力,
學溜冰讓肢體協調,學捏陶刺激腦部發育,
一一針對他的先天缺陷做矯正。
仰山小五時,曾得到全臺北市風箏創作比賽特優,
媽媽發現孩子具有非常高的機械操作能力和創意。
而為了培養仰山的團隊概念,
媽媽從小就讓他參加合唱團;
到現在,仰山還是青韻合唱團的團員呢!
◎閱讀困難改變學困境
閱讀一直是仰山最大的障礙,
媽媽就從減輕視覺學習的方向著手。
她不讓孩子上補習班,
孩子看的參考書都是有答案的,
用意是讓他翻閱參考,
而不是讓他寫密密麻麻的題目。
國小課本字少,閱讀的困難度不大。
但上國中後,國文和英文就麻煩了,
仰山常喊眼睛不舒服。
媽媽把課文錄成錄音帶,
把「看」書改成「聽」書。
媽媽說,仰山其實很愛閱讀,
家裡有大量的百科全書,
包括繪本和圖鑑,
每一本課外讀物他幾乎都翻閱過,
只是愛看圖不看字。
他不愛看字也不愛寫字,
所以發明了一些符號代替文字。
他在寫家庭聯絡簿時,
畫了一堆的星星、圈圈、叉叉,
如果想看懂這些符號,
得翻到第一頁,因為他在第一頁,
就開宗明義的把符號代號簡單說明了。
不過,他的導師看到這些符號很生氣,
在聯絡簿裡寫了很多意見。
雖然爸爸認為他有科學頭腦,
媽媽也默默認同孩子的做法,
但,他們還是得和老師溝通。
爸爸媽媽認為,念書的方法很多種,
看是否適合自己而已。
◎數學三分媽媽鼓勵出國開眼界
仰山平常很少看書但上課用心聽講,
另一方面,由於念的是數理組,
注重理解性,用眼的地方比較少,
再加上隨年齡增加,學習障礙明顯減少,
所以功課不錯。
國中畢業後,他考上建中。
不過,高一第一次暑假作業考,
仰山數學只考三分,
下學期,仰山遇到前所未有的低潮,
他的成績滿江紅。
一般父母遇到這種狀況,大都送孩子進補習班,
但是媽媽選擇讓他出國,
「當你覺得念書很痛苦的時候,就先脫離課本吧!」
媽媽為孩子的學習打開另一扇窗。
仰山一走出德國法蘭克福機場,
看到滿街是式樣新穎的汽車、機車、腳踏車,
他興奮的從萊因河畔打電話回家,
描述他的所見所聞。
媽媽覺得出國的決定做對了。
回國後,
他開始編織到德國念機械的夢想,
啟動他學習的潛能。
大學聯考,他以第一志願考上臺大機械系。
大一暑假,當他知道臺大跟德國不萊梅大學是姊妹校時,
決定申請成為交換學生,暑假到不萊梅大學修德語;
大三升大四時,
臺大甄選五名交換學生到奧地利,他又被錄取。
此外,他也主動參與大陸採礦團到德國
參觀全世界最大礦場的活動,也協助翻譯工作。
這些歷練,讓仰山的國際視野更加寬闊。
回國後,
以甄試進入臺大機械研究所就讀;
一路走來,
沒有人知道他曾經是個多重學習障礙的孩子。
一路陪伴、協助他的媽媽說,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本書,看你如何把他讀懂」。
她的閱讀方法是先保留書中美好的部分,
如仰山的創意﹔
比較奇怪的部分,
則陪著仰山一路探索下去,
最後她發現「仰山」是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