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旭華
訪心智科陳質采醫師
兒童心智科的走廊上開了一扇門,一名少女走出,
纖細的身形,極短的短褲,「這就是蔡依林式的裝扮嗎?」
伴隨少女出來的人問,
「是。我就喜歡蔡依林,王菲的裝扮太遜了!」少女答。
問話的人是陳質采醫生。
與各式各樣,大的小的孩子溝通互動,
是心智科醫師的工作吧?
顯然非常有趣,可以想像的是,也極富挑戰性。
這在某種程度上,
其實與學校老師的工作蠻類似的。
陳醫師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
「有人說,教育是人類的工程師,
那麼心智科的工作,就是重新塑造人!」
「一個沒有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充分照料的孩子,
我們要如何努力將他扳回原來的樣子?
拉到陽光下曬一曬,也許有一部分還是會再成長,並不一定無望。
更何況,除了園丁之外,
社會上還有許多人共同努力地在拉拔這些孩子…」
從事教育再造工程的陳醫師,
自己受教育的過程如何?
兒童心智科屬於精神科,並非熱門科系,
又是什麼促使她選擇從事這一途?
這一切,與陳醫師所受的高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
說那年幕起時
到台灣念高雄醫學院之前,
陳質采醫生一直在馬來西亞受教育,從小學到中學。
上高中時,學校新聘了一群剛自台灣各大學,
及新加坡畢業的教師,
這群也是該校校友的老師們充滿教學熱情與理想,
勇於突破,鼓勵學生嘗試。
英文課上就「Coca -cola」的廣告展開辯論、
生物課在學習統計時,
老師讓他們將一個方框丟到草地上、
然後計算方框內的植物種類和數量…,
十餘年前的課,由陳醫師口中一一數說,
歷歷在目。
「更重要的是那是一個民歌的年代,」
陳醫師說的神采飛揚:
「音樂老師讓我們學作曲,學校為此辦了兩種比賽,
一種是傳統的,
一些從小學樂器的學生是想當然耳的得獎者,
另一種是talent time,
你可以作任何的表演與呈現。我們自創的歌詞中提到雪,
為了呈現雪的效果,為了要有鴿子從舞台上起飛,我們用盡了一切心思,…」
陳醫生說到神往,輕哼起來:
「說那年幕起時,我們要…舞台是家,舞台非家,
我跟我在舞台上邂逅…」
(註)無疑的,馬來西亞多采的高中生活,
給了陳醫師豐厚的人文養成環境。
這影響她後來的生涯選擇。
生活,是怎麼一回事
「有些人很篤定地要當主任醫師,主任,教授,
…我沒有那樣固定的模式,
但我沒有過過真正醫生的生活,
很想像個醫生,要像小時候去看病看的醫生,
或高中寫小說時所描寫的醫生,
所以剛開始時我選擇了內科。
我要知道,
我曾經想像過的醫師生活是怎麼一回事!
但進入選擇專科的日子時,
我開始很煩惱,
你選了腸胃科,
每個人來看你都會說他的胃怎麼痛…
我突然覺得生活變得好小,小到只管一個胃,
而且來看的人很多,
一整天下來,五六十個胃,
…我開始想:我真的要過這種生活嗎?
如果你有創作的經驗或擁有像我這樣嘗試舞台、
音樂、小說的高中生涯,
你會希望對一個人可以有較全面的了解,
而不止於他的胃!
那讓我覺得捱不下去!
於是我決定要轉精神科!」
老師,是一個引導者
蒙特梭利是另一個影響陳醫師選擇精神科的原因。
蒙特梭利,義大利的第一個女醫師,
那個保守的時代裡,
她不能跟學醫的男生一起、
而必須在晚上自己一個人偷偷地去看屍體。
未婚生子迫使她在醫界提前退隱,
而她重新由育幼院出發,
將自己的所學融入教材,
打響教育改革的旗幟。
「同樣是醫學院的背景、同樣是女生、
學生時讀到的很多的理論或人物也都與她有關係…這一切,
讓我對她產生莫大的好奇,她的教育理論,
改變了我對孩子的看法。」陳醫師說。
「老師,在蒙特梭利的體系裡是一個引導者,
這對我來講是個很大的震撼,
我們的思考方式一直是:
我要怎麼教孩子才學得會?
其實我們只能引導,無法決定能不能教,
因為只有孩子自己能決定要不要吸收。
臨床的醫師經驗,
經常讓我自我檢視:我給的,孩子接到了沒?
接到的又是什麼?
我們可能比一般的老師更注意這個點。
你無法逼迫一株植物開花,
但你可以用陽光來引導枝葉的方向,
只要環境適合,它終有一天會開花的。」
允許孩子哭著學習
臨床上,陳醫師說:
「我看到許多家長的用心,看到家長的挫折,
也看到不當的期待,
不過有期待總比沒有期待好。
人是有不同標準的,
但因我們都如此被標準化過,
甚至家長評定自己是否為成功父母的標準也只有一種,
所以無法看到孩子個別的差異,
也無法看到自己個別的資源所在。
家長看到的問題是我看到的問題嗎?
我必須看到家長無法看到的,
而我怎麼讓他看到我所看到的?
這個問題的影響性究竟在哪裡?
診療的整個過程著重在親子雙方互動模式的調整。」
陳醫師舉了幾個例子:
有偷竊行為的孩子,
通常要先讓他了解父母的擔心,
再一起來面對這個行為。
如果孩子再犯,
要視為一個共同練習克制和面對的機會,
勿淪為警察、小偷的負面模式。
同時也可以開發其他愉悅的共同經驗,
例如一起種花之類的。
拒學的孩子,通常會伴隨著情緒的反應。
陳醫師說:
孩子哭了,沒關係,
我們要允許孩子哭著學習,這是個陪伴的經驗。
要求孩子一定要笑咪咪地去學習,其實是另外一種霸道。
簡單地讓媽媽了解這是個過程,
並了解期待應該放在哪裡。
給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
「帶孩子來看診的家長,常會稱讚我的耐心,
我都說:因為我只需要展現一小時的耐心,
而老師在學校裡是八小時,家長則需要二十四小時;
我看診是一對一,家長是一對多,老師是一對三十!」
「對身處第一線的老師,就某些點來講,我有滿多的尊敬,
他們是真正在前面打拼的,
我的工作不是批判老師,而是給他們支持。
有時寫一些書面的意見給孩子的老師,
只是誠實地去面對每個處境,而不是展現專業萬能的狀況!」
對於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展,
陳醫師覺得應著重在引起討論與思考,
尤其現在資訊掌握容易,技術無限膨脹,
更要發展思惟與想法,
她用高中生涯作為驗證:
「高中時代,我經驗了一個很棒的學習時期,
那時沒有充裕的訊息與方便的電腦美工技術輔助,
我們創作歌曲、寫小說、營造我們的舞台,舞台上的雪,
完全是我們用廢棄的包裝寶麗龍慢慢磨製出來的…,
重要的是,我們有機會去發展、實驗我們的想法。」
陳醫師回憶高中學習生涯時煥發的神采,
讓人相信那真的是她成長過程中關鍵的黃金階段,
人文的啟蒙、對生命的關懷、學習的熱情、探索的精神,
都在那個生命昂揚的年少時期札下了根基,
這不正都是如今九年一貫的目標嗎?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特殊教育
為了滿足特殊需要兒童學習的需要,
而設計(提供)的教育,即稱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的主要精神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文/南‧絲弗 譯/林增祥
學齡前的孩子絕對不會沒事思索人生的哲理,
像是「我是誰?」、「生命的意義何在?」
小孩子在青春期以前,絕對不會質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不過孩子的世界也許很小,他們卻依然想要多瞭解一點自己。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澳門心理學會 韓衛碩士
當嬰兒進入幼兒期,
開始掌握語言的時候,
就必須開始有系統地管教,
就2-4歲的幼兒開始探索社會中存在規矩,
他們會以行動去挑戰或測試存在的規矩,
當中會出現不少與父母衝突的情況,
到達4-6歲的學前幼兒,
他們更開始以語言作為探索的手法,
進入所為“每事問”的時期,
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或問及一些社會禁忌。
家長除了感到煩惱之外,更是不知所措。
甚至有家長對幼兒的提問加以禁止,
或對其提問加上一些負面的評價,
例如,“你好煩呀!”,
“真多問題,你是否有病?”,
“亂講!”等。
在此必須要提醒家長,
如果小孩因此而認為自己有問題,
以後都不敢向人提問,
或提問的時候就有羞愧感,
對其日後之成長,
及對知識的探求將會成為一個很大的障礙。
事實上,提問並沒有錯,
讓人煩惱的是小孩提問的時機對不對、
提問的內容是否恰當。
在現實生活裡,父母鮮有教小孩如何提問,
大多數父母只是很簡單地加以制止。
因此在此我要提出一個管教的概念,
就是所謂“有管必要有教”,
也就說管與教之時間分配必須合比例,
很多家長只做了“管”而缺少“教”。
通常來說,管易而教難,
說一句“不准”很容易,
但卻讓小孩無所適從,
管得太嚴,小孩最終變得呆若木雞。
以小孩跳沙發作為例子,大多數的家長都會加以阻止,
或大聲說:「不准跳」。
事實上,跳並沒有錯,小孩子玩跳是很正常的,
不被許可是在沙發上跳,因此正確一點應該說:
「不准在沙發上跳,這樣會把沙發弄壞,
要跳就在地上跳,或者等一會帶你到波波池跳」?。
對於一些小孩在家裡丟石頭,也應該要用相同的方法去處理,
而不是隨便說“不准丟石頭”就了事,
應該要帶小孩到海邊讓他練習丟石頭,
告訴他正確丟石頭的方法。
可見管教並用的道理是在制止某一個行為之後,
要教他正確從事該行為的方法,
而不是單純禁止該行為。
在這個每事問的時期,除了對萬物都有好奇之外,
內心有關恐懼的情緒也在萌芽,
到6-7歲的時候最為明顯,
他們更會提出一些有關生死的問題,
針對這些敏感的問題,你會如何應對?
上述管教原則就大派用場,
敏感的話題必須要小心處理,
千萬不要對這些問題加上一個負面的評估,
例如不應把恐懼標籤為膽小鬼。
盡量以客觀和科學的事實解釋小孩的問題,
讓他們的不安,變成可操作的行動。
例如,如小孩問到自己的家會否出現火警,
父母不應以簡單方式回應,
更不應說:「大吉利是,我們家不會有火警。」,
父母應向子女表達了解他們不安的感覺,
感到恐懼是很自然的事,
之後再與子女一起研究當發生火警時,
應如何應變,可到圖書館找答案,
更可在家中作演習。
由於小孩對上述之情況很有興趣,
有關之講解及演習很容易會牢記於心。
這樣就可以將他們內心的恐懼改變成為解決問題之能力,
讓他們從中學習問題解決之方法。
對於死亡的問題也是一樣,
小孩會恐懼自已或父母會病死,面對這樣的問題,
處理之辦法也是相同,
教育的內容將會是如何過健康生活,
飲食習慣及作息安排等話題。
在這個時期的小孩,由於喜歡問問題,
父母如能善加利用,
利用這些特質讓小孩學習到尋找知識之方法和樂趣,
將對其日後之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開溝通的管道
作者﹕南西‧薩梅琳、凱薩琳‧懷特尼 譯/ 郭妙芳
通常我遇到的父母,
都非常想要和孩子進行比較深入的溝通,
而不只是隨便給一些指示而已。
其中有許多人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總是充滿了各種嚴格的規則,
和永無止盡的命令,
讓他們有專斷和不顧他們感受的感覺。
他們相信孩子應該要得到解釋,而且他們認為,
如果他們沒有至少先試著和孩子談一談,
他們就不尊重孩子。
他們也很討厭過於粗暴,
那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很不仁慈或沒有耐心。
許多過度解釋的家長無法說「不」。
他們會尋找某樣東西來抑制沮喪,
而他們認為那就是解釋。
事實上,
當你養成了一直不斷解釋每項決定的習慣時,
它只會讓孩子更想反抗。
而且,有些議題是不容妥協的,
例如:繫上安全帶,因為那是法律規定;
手牽手過馬路,因為那是規則。
父母也可能會這樣想(我認為那是幻想):
如果他們能給孩子足夠的理由,
孩子就會快樂的改變他最開始想要某樣東西的想法。
然而,父母認為讓孩子瞭解的方式,
其實只是嚐試去說服而已。
仔細思考一下,
我的學生瑪莉和她五歲女兒伊莎貝爾之間的對話,
伊莎貝爾不想在爸媽外出晚餐時,
和保母留在家裏:
伊莎貝爾:我也想去!
媽媽:妳不是真的很想去。
妳和珊蒂在她照顧妳的時候,總是玩得很愉快。
伊莎貝爾:我想跟妳一起去。我不想要珊蒂來。
媽媽:妳說妳想跟珊蒂一起玩。
她是妳最喜歡的保母。
伊莎貝爾:我不管啦!我想跟妳一起去。
媽媽:但是,甜心,
要在很漂亮的餐廳裡一直坐著,妳會覺得很無聊。
伊莎貝爾:不會啦!我不會啦!
媽媽:再說,食物也很噁心。
他們甚至連魚都沒煮,而且妳最討厭米飯呢!
生的魚和米飯,怪怪的喔!
伊莎貝爾:我可以只吃一點點啊,也許我會喜歡呢!
類似這樣的對話,時常都會上演。
很清楚的,
在伊莎貝爾的心裏有一件事情,而且就只有那麼一件事:
她想要和爸媽一起去。
伊莎貝爾的媽媽並不需要嚐試盡力的說服她——
她真的想要待在家裏。
相反的,
瑪莉必須用一些充滿關愛的話和一個堅定的再見,
來簡化和孩子之間的討論:
媽媽:來,給我一個大擁抱,伊莎貝爾。我們要離開囉!
伊莎貝爾:我想要去!
媽媽:(抱著伊莎貝爾)我知道,甜心。
我們很快就會一起到外面吃晚餐了。
但是,今天爸爸和我有一個大人的約會喔!
伊莎貝爾:為甚麼我不能去呢?
媽媽:也許改天吧!但是,現在我們要走囉!
(她親了伊莎貝爾一下,然後站起來離開)
這裡有個祕訣:如果孩子快五歲了,
你開始覺得他好像已經準備好進法學院,
或是能夠參加學校的辯論比賽時,
那就是個明確的信號,
讓你知道可以不要用永無止盡的解釋來試圖說服,
只需要清楚而堅定的陳述你的方式就好了。
轉載自: 新手父母【100個教養傑出孩子的秘訣】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開溝通的管道
作者﹕南西‧薩梅琳、凱薩琳‧懷特尼 譯/ 郭妙芳
茱莉八歲的女兒蘇珊,不太適應她的新眼鏡,
她的一些同學不斷的取笑她。
蘇珊第一次從學校哭著回家,因為同學嘲笑她,
還叫她「四眼田雞」。
茱莉為女兒感到很難過,她不喜歡看到女兒受傷。
於是,她安慰女兒:
「他們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
妳戴眼鏡看起來很好看呀!不要理他們。」 茱莉失敗了,
她的安慰似乎沒有讓蘇珊覺得比較好,
而且,來自同學的嘲笑持續不斷的發生。
幾天之後,茱莉再試著讓蘇珊相信:
不管那些女孩們說了甚麼,都不需要為此難過,
結果,蘇珊對著她大叫:「妳一點也不瞭解!」就跑走了。
茱莉嚇了一大跳。「剛開始,我不知道她為甚麼會這麼生氣,」
茱莉說,
「我想,我是在幫她的忙。
但是,後來我才明白她是對的。
我並沒有真的傾聽她受傷的感覺,我只是試著要讓它們離開而已。」
一會兒後,茱莉走進女兒的房間,並在床上坐了下來。
茱莉:孩子,我想被嘲笑和被叫四眼田雞的感覺真的很不好。
蘇珊:是呀,如果我哭了,他們還會變本加厲。
茱莉:我知道,當我在妳這個年紀的時候,
每次我哥哥都嘲笑我,我愈哭,他們就會更故意。
我想,下一次妳可以說些甚麼,讓事情能變得好一點。
接下來的半小時裡,茱莉和蘇珊一起想了一些對策。
「剛開始真的很難。」茱莉承認。
「我真正想做的是,在我女兒的四周裝上一個保護套,
這樣就沒有人可以傷害她了。
但是,唯一有幫助的事情,
就是承認蘇珊受傷的感覺,
並幫她找出如何自己站起來的方法。」
用同理心聆聽,讓孩子知道你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線。
用同理心回應的過程,是一個學習而來的技巧。
除非它是我們自己受教育過程中熟悉的一部份,
否則它不會自然而然的發生。
然而,它卻是我們可以習得的最重要技巧之一。
各個年齡層的人(不只是孩子),
都能在感覺到我們瞭解他們時,覺得自己被愛。
而且,對一個孩子來說,沒有甚麼事情比這個更重要了。
轉載自: 新手父母《100個教養傑出孩子的秘訣》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電車男(許旭安)
【大紀元5月4日訊】
三十年前,有多少小孩子想讀書卻沒得讀,
而到今天卻是有書但是只有少數的小孩愛讀,
請問各位家長們,
你們覺得現在的小孩是不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呢?
過去有許多的同學問我:「你看那麽多文章幹麻阿?」
或是「這樣月考又不會考,你看了有啥用?」
我給他們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的
「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考試,
而是為了充實自己,提升生活品質。」
但是通常小孩子你給他在多的箴言,
能夠聽進去的寥落晨星,
因此我希望各位家長們,
希望能夠用鼓勵的方式,
來讓小朋友們願意自動自發的去學習,
並且要讓他有很大的信心。
有些父母的嘴邊常常掛著一句:
「喜愛讀書的小孩絕對不會變壞。」
但是不愛讀書的孩子就不會變壞嗎?
事實上是喜愛關於「琴、棋、書、畫」的小孩子
要變壞機率都是小到不能在小的,
尤其是在「圍棋」這塊領域都當中,
不但可以是可以休閒的好活動,
還可以激發右腦,
日本的教育學家七田真表示右腦管理是想像力與記憶力,
所以相對的記憶力就會很好,
這樣在讀書不就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嗎?
讀書大部份的小孩子都會認為是一種負擔,
那麽既然是「負擔」,那又何必去讀呢?
所以我認為兒童會有這種心理,
主因是出在大人的身上,
有一些師長總是逼著孩子唸書考高分,
而當沒達到標準時就是一直處罰,
而讓兒童的信心越來越低,
記得在多年前,有一位讀台大醫學院的學生,
在他領畢業證書的前一天,他居然是以跳樓來結束他的生命,
遺書中他寫著:
「親愛的父母 我知道你們很開心 因為我就快要畢業了
但是這十幾年來 我所接受的全部都是壓力
而沒有一個可以讓我自由的時間 成天都是一直讀書
我很感謝你們的養育之恩 抱歉 我先走了。」
各位師長們,你們希望這種悲劇再次的上演嗎?
你們還想看到臺灣有更多的學生因為被強迫讀書而選擇自盡嗎?
所以各位朋友們,請牢記
「讓小孩進步最好的方式是鼓勵,而不是強迫」。
再讓孩子們學習事務以前請先增加他們的信心,
並且一而再,再而三的給予幫助,
因為在孩子的心中放鬆心情,不要有壓力,
才會學習的又好又棒,學習與思考的feeling是最棒的!
小孩子的心靈是很容易受創的,
所以各位師長們,
在命令孩子之前請先想一想替他們想一想,
不要再做出讓孩子對「讀書」和「學習」產生反感的事了!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如真
前幾天去孩子的學校參加班親會,
聽在場的家長談到班上一位很熱心的媽媽將小孩轉學了。
我原以為是家長工作的關係,
沒想到是愛子心切的家長,
讓孩子就讀一所離家很遠的私立小學。
據說,每天有專車接送,早上上學到下午五點放學,
沒有回家作業,採小班制(一班有九位學生),
一學期的費用高達10萬元台幣。
而讓我更驚訝的是讓孩子就讀的理由是:
之前唸小學一年級時,孩子不知如何和同學相處,
在班上不快樂,回家又有很多作業要寫。
所以,心疼的母親決定花昂貴的學費幫孩子找回快樂。
我聽了覺得有一些可惜,其實,
孩子從小就能學習吃苦、肯吃苦、不怕吃苦,
將來一定會帶著滿足與感謝的心去看事情。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我有時候扮演的是一位狠心的母親。
雖然我的小孩是家中的獨生女,
但是我不會剝奪她成長跌倒記取失敗經驗的機會。
記得有一次,我去學校接小一的女兒放學,
卻不見她跟著隊伍出來,老師瞧見我便說:
「媽咪你等一下,她被我罰站在教室。」
我繞去她的教室走廊,看見空蕩蕩的教室內,
只剩下她一個人背著書包,頭低低地站在電視機前。
當她看到我時,本能地伸開雙手,哭著叫「媽媽」。
我鼻頭一酸眼眶泛紅,
但仍強忍著不捨,堅持等老師來再說。
老師回到教室後,淡淡的說了一句:
「她放學排隊時講話,被我處罰。」
我謝過老師,牽著她的小手不發一語,
心中正想著不能動怒,先聽聽她怎麼說。
回到車上,女兒記起我平時跟她說的話:
「不管學校發生什麼好事壞事,媽媽希望你能親自告訴我。」
她擦了擦哭花了的小臉後,告訴我事情的經過:
排路隊時,她好奇地看著前面同學書包掛的可愛吊飾,
就在讚美的當下,被老師瞧見,就被處罰了,
雖然當時其他小朋友也在講話,
但是老師只罰她一個人。
我聽了之後,同樣身為老師的我心中第一念是:
這老師未免太小題大作了吧!
後來想想,我要給孩子如何地回應才是正確的教育?
我清理一下自己的情緒,拍拍她的肩膀說:
「你覺得很委屈,好像老師誤會你了是不是?」
她用力地點點頭。
我接著說:「你要感謝老師才對,
因為老師用高標準要求你,
那是因為老師相信你可以做得到,
而且你是班長,
老師希望你是一個好榜樣啊。
如果每個小朋友都不聽話,那老師一定很辛苦!
媽媽相信你不是故意的,
也相信老師的用心良苦,更相信你下次一定會表現更好。」
女兒懂事地點點頭,這時我抱抱她,
摸摸她的頭,給她傳遞鼓勵與肯定的訊息。
如果一開始,
我帶著維護孩子的心去評論老師管教不當,
那可能造成兩敗俱傷。
更重要的是,
孩子失去自律自己以及善意理解別人的機會,那多可惜!
甚至還會造成錯誤的觀念:你看,連媽媽都說是老師不對。
儘管我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但是,我絕不會在孩子面前評論老師的是非!
總之,過分溺愛下成長的孩子,
面對錯誤與挫折往往有恃無恐、或不知所措、或不懂得自省,
反正「天塌下來有爸媽頂著」,這樣的偏差想法,
對孩子的品格陶冶並非是福啊!
你願意你的孩子將來成為「草莓族」嗎?
那麼,為人父母所要做的是,
陪他一起面對挫折,建立積極正確的價值觀,
讓孩子學會勇敢、感恩、寬容等等,而不是將一切阻礙排開,
讓他成為一朵溫室裡嬌嫩的花。
因為,你絕對無法一輩子「釣魚給他吃」,
但是你可以「教他如何釣魚」!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丁凡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
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問題。
我的法寶就是不急著插手,
先問孩子八個問題,聽聽他們有什麼想法。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父母生下我們,也許給了許多先天上的遺傳因子,
但是兄弟姊妹其實才是每天和我們接觸最多的人,
不論小時吵得多凶,
長大後最可能成為終生朋友的人,
也是影響我們個性,甚至事業選擇最大的人!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