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拒學症的定義 拒絕上學的行為

可以稱為逃學(trauncy)、懼學(school phobia)、拒學(school refusal),
在此先說明上述三個名詞的定義。

不過,逃學、懼學、拒學三者的定義仍舊常被混淆,以下將三者的差異做一比較說明:

逃學
懼學
拒學
行為上的問題(對學校不滿、想到校外從事有興趣的事)。 心理上的問題(對學校的人事物產生恐懼、個人的焦慮)。 可能為行為或心理上的問題,但也或許是由心理問題轉變為行為問題,甚至兩者同時存在。
無身心症狀。 伴隨身心症狀的出現。 有或沒有身心症狀都有可能,但也或許會假裝身體不適。
通常出現在有行為問題的學生身上。 通常為品行良好、成績中等以上的學生。 可能是行為偏差或品行良好的學生。
逃學後很少待在家裡,大多是尋找外面的刺激。 不上課會待在家裡。 不上課會待在家裡或 外面。
通常父母疏於關心孩子,不知道孩子沒去上課,也不清楚他去哪裡。 通常父母對孩子的就學狀況有所了解,也知道孩子待在家中沒去上課。 父母知道孩子沒去上課,也知道他在哪裡,或者父母不知道孩子沒去上課,也不知道他去哪裡。
在DSM-IV中,屬於品行疾患的症狀之一。 在DSM-IV中,屬於分離焦慮的症狀之一。  


日本的高木隆郎便將拒學症的臨床表徵/病程分為三個階段,

初期的徵狀較為輕微,到後期則越來越嚴重:

一、 心身症期:

初期的孩子通常會在要上學的早上出現各種身體不適的情況,

常伴有焦慮或情緒不穩,有時候也會在到校後才出現這些症狀,

回家後症狀會減輕,休息幾天後再度上學,情況還是一樣會出現;

有些孩子雖然願意到學校,但是會想依賴父母親在教室外陪同,

或是寧願到輔導室去,久了之後狀況會轉入第二期。

 

二、 抗拒易怒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通常會有連續一週沒有上學的情形出現,

而且不但會延續上一期的症狀,也會開始找藉口不想上學,

除了身體不舒服外,也會推說功課不如人或是其 他理由。

反抗的症狀通常也是大多出現在早晨要上學時,偶而也會出現在臨睡前,

這時候,家長往往會帶孩子去就醫,但是會發現他的身體狀況是正常的,

父母也會 想要藉著買禮物來誘發孩子上學的動機,

一開始通常會有效,但是之後效果也會逐漸減退。

 

三、 退縮自閉期:

這時期的孩子已經是完全不想去上學,而且到了上學的時間,

也會躲在家中不想出門走動,

完全逃避跟外界的接觸(李啟澤、李孟智,1998)。


臨床表徵/病程會依學生的年齡而有所不同,

低、中年級學生大多只出現身體不適的徵狀,

但是高年級、國高中生除了身心症狀之外,

有些還會出現抗拒易怒、退縮 自閉的情形。

另外,病情嚴重度、病程進展快慢、

個人的認知和人格也會影響拒學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臨床表徵

(陳映雪,1996)。

 

結論

家 有拒學症的小朋友,必須要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不要使初期的拒學情形愈來愈嚴重,

因而導致孩子的人際跟課業都一併低落。

但是拒學問題不是短期間可以解決的,

所以當孩子出現拒學行為時,

父母、教師必須給予長期的支持與協助,千萬不可責備孩子,

也不要忽視孩子的心理抗拒因素而要求他立即返校,

因為這樣有可能 會使得孩子更加排斥上學,並且增加問題的嚴重性。

 

此外,拒學症是一項團隊合作的輔導工作,

唯有醫療、家庭、學校三方面共同合作,才能讓孩子早日返校上課,

擁有正常的學校生活與人際關係。

而孩子重返校園之後,學校全體人員跟家長都必須要建立持續的支持與關懷,

讓孩子可以慢慢恢復對於上學的樂趣及信心。

全文請點 http://general.dale.nhcue.edu.tw/special/special-5-1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