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障生融入普通班的迷思(99年9月17日)
文/孟瑛如(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摘要~
時間就像一張網,你撒在哪裡,收穫就會在哪裡。
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在去年(二○○九年),
正式納入特殊教育十二年就學安置輔導的範圍,
大家慢慢能明白,早期的輔導與教育,
會比日後處理學生及社會問題要更有效率。
雖然在國中小的輔導及特殊教育還有許多地方待努力,
例如:國小尚無專任輔導教師,
以及特殊教育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的支持系統嚴重不足等問題,
但我們畢竟對情緒行為障礙教育跨出重要的一步。
然而,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在特殊教育的融合教育趨勢中,
一直是較難以被普通教育接納的一群,
有一些教學及輔導上的迷思,
也是筆者在國中小校園中常被問到的問題,
或許可以提出來討論,
讓大家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一)情緒行為障礙生
是否能只靠愛心、耐心、恆心、毅力的教法來改善?
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來說,
輔導或許可解決百分之九十五的問題,
但有百分之五需靠藥物治療及認知行為改變技術。
所以在必要時,請家長協助帶學生就醫及服藥,
教師則需有認知行為改變技術的知能,
在學生有醫療照顧,不再對教導聽而不聞或視而不見時,
能給予結構式教學。
(二)問題學生進入校園,教師應如何因應?
建議教師要先能體認:「沒有問題學生,只有學生問題」,
才能不任意作價值判斷,能以溫和、堅持、循序漸進的方式,
誘導學生解決自身的問題。
在特殊教育領域,我們很少說誰是好老師,誰是壞老師,
對身心障礙學生來說,
教學風格及學習風格是否能適配,才是較重要的事。
(三)學生的家人不願管教,教師該如何因應?
許多老師或許還抱持社會上一般的看法,
「問題青少年多來自問題家庭」,
或「青少年問題多數植基於家庭,開花於學校,結果於社會。」
建議老師在輔導情緒行為障礙學生時,
不要再執著於
「須先改變家庭,才能改變個案」的觀念,
而是轉換思考方向:
「是否須先改變個案,他的家庭才能跟著改變?」
學生只要肯上學,
就給予我們很大的機會及很多時間可以去改變他。
在輔導及教學上,只要學生肯靠近我們,
成功的機會就有百分之五十以上。
(四)與學生溝通受挫,教師該如何因應?
孩子能分辨誰是真正誠心愛他的,
如果誠懇,可能偶爾略有偏頗,孩子仍能接納我們,
但如果不誠懇,且又帶價值判斷,
每次的談話或處理只會使孩子更遠離我們。
所以,我常建議老師跟學生打招呼,
不必慎重其事,但需真誠、中性。
全文及焦點句式提醒引發省思文/孟瑛如(輔導策略)
請點: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特殊教育
文/孟瑛如(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摘要~
時間就像一張網,你撒在哪裡,收穫就會在哪裡。
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在去年(二○○九年),
正式納入特殊教育十二年就學安置輔導的範圍,
大家慢慢能明白,早期的輔導與教育,
會比日後處理學生及社會問題要更有效率。
雖然在國中小的輔導及特殊教育還有許多地方待努力,
例如:國小尚無專任輔導教師,
以及特殊教育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的支持系統嚴重不足等問題,
但我們畢竟對情緒行為障礙教育跨出重要的一步。
然而,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在特殊教育的融合教育趨勢中,
一直是較難以被普通教育接納的一群,
有一些教學及輔導上的迷思,
也是筆者在國中小校園中常被問到的問題,
或許可以提出來討論,
讓大家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一)情緒行為障礙生
是否能只靠愛心、耐心、恆心、毅力的教法來改善?
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來說,
輔導或許可解決百分之九十五的問題,
但有百分之五需靠藥物治療及認知行為改變技術。
所以在必要時,請家長協助帶學生就醫及服藥,
教師則需有認知行為改變技術的知能,
在學生有醫療照顧,不再對教導聽而不聞或視而不見時,
能給予結構式教學。
(二)問題學生進入校園,教師應如何因應?
建議教師要先能體認:「沒有問題學生,只有學生問題」,
才能不任意作價值判斷,能以溫和、堅持、循序漸進的方式,
誘導學生解決自身的問題。
在特殊教育領域,我們很少說誰是好老師,誰是壞老師,
對身心障礙學生來說,
教學風格及學習風格是否能適配,才是較重要的事。
(三)學生的家人不願管教,教師該如何因應?
許多老師或許還抱持社會上一般的看法,
「問題青少年多來自問題家庭」,
或「青少年問題多數植基於家庭,開花於學校,結果於社會。」
建議老師在輔導情緒行為障礙學生時,
不要再執著於
「須先改變家庭,才能改變個案」的觀念,
而是轉換思考方向:
「是否須先改變個案,他的家庭才能跟著改變?」
學生只要肯上學,
就給予我們很大的機會及很多時間可以去改變他。
在輔導及教學上,只要學生肯靠近我們,
成功的機會就有百分之五十以上。
(四)與學生溝通受挫,教師該如何因應?
孩子能分辨誰是真正誠心愛他的,
如果誠懇,可能偶爾略有偏頗,孩子仍能接納我們,
但如果不誠懇,且又帶價值判斷,
每次的談話或處理只會使孩子更遠離我們。
所以,我常建議老師跟學生打招呼,
不必慎重其事,但需真誠、中性。
全文及焦點句式提醒引發省思文/孟瑛如(輔導策略)
請點: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特殊教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