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陣子參加一場精神分析的大眾講座,在帶入主題之前,

講師花了一番工夫向聽眾解釋目前的「十二年國教」,

總歸的意思是,

現在高中入學管道增加了,希望考慮 能力更多的面向。

但是學生的壓力(或者說是父母的壓力)卻不見得因此而減少。

是否現在的孩子要進排名前幾名的學校,

得經過更多的算計

(思考哪一種入學方式 最有力)或是更需要三頭六臂的父母?

 

我是在聯考制度下長大的小孩,當年國中升高中,

除非是能力超級優異,真的是資優班中的資優生,可以跳級或保送外,

大家都是透過考試升高中的,雖然有「一試 定江山」的壓力,

但是沒有錢買參考書或補習的同學,

憑藉同學之間參考講義的交換或是彼此的討論,

也是有機會考上前三志願的高中。

上了高中之後的世界,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今年暑假,憑藉著臉書和網路強大的威力,

接近三分之二的高中同學不僅在臉書相會,

大大小小的聚會也相當熱鬧。

 

離高中畢業快廿年,這時候的相遇讓大家有許多感慨。

H君說,當年許多功課比較好的同學,

反而沒繼續深造,而是選擇從商或走入家庭;

而在班上排名中後面的同學,

卻陸續拿了碩士、博士,有幾位已經在大學任教了。

W君的功課當年是前面的幾位,更是班上的數學高手之一,

她笑笑說:「對呀!當年進了大學,

我就跟自己說,這輩子我再也不要念需要考試的書。」

 

有的同學繞了一大圈,大學時因為分數排名,念了沒興趣的科系,

畢業後工作一段時間,毅然決然轉換跑道,去念自己喜歡的領域。

也有不少同學,念的雖不是師範學校,

但因為修了教育學程,分別在國小、中學當老師。

班上同學有進房仲和保險業的,也有投資餐廳的,

也有畢業後便結婚生子,協助先生打拼事業的「老板娘」。

更有許多的同學往海外發展,

美西、美東、新加坡、澳洲、香港…相當精彩。

 

當年多位畢業直接去念音樂的同學,

現在反而沒有留在舞台上,多是投入「家庭」事 業,

而幾位念念不忘音樂的同學,

倒是在工作之餘參加了就近的合唱團。

也有一些同學跟我一樣,練了多年的合唱,

到了大學說什麼也不想再參加合唱團。

默默數來,恐怕超過半數以上的同學,

現在工作的領域跟大學所學大不相同。

 

廿年後大家的發展,絕非當年教我們的老師所能預料的。

我們當年的導師恐怕想不到,

班上誰後來進了學術領域,誰竟是畢業後便轉身投入家庭。

當年,我們是很特殊的一班,現在看來,還是覺得如此。

很多同學都相當有個性,努力尋找自己追求的目標與生活。

 

當年的我們在師長的眼中恐怕是難搞的,

為了希望有自己期待的畢 業旅行而無視校方的「道德勸說」

(當年我們希望和男校的同學合辦畢業旅行,

這在廿多年前幾乎是需要革命的),

但也因為有自己的想法,廿年後的我們聚首時,

不僅可以欣賞其他同學的成就,也能珍惜自己目前擁有的生活。

我一直希望有機會跟當年的老師說,

請不要再用考上哪間大學或熱門科系來評斷學生,
更多的能力和潛力是跟考試和唸書不直接相關的。
人生際遇的廣度與變化,往往在預料之外。

文/昱捷診所 黃梅芳
資料來源http://www.tap.org.tw/article.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