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特教教師鄒小蘭
這一期筆者將較具體地提供個人
為亞斯伯格症資優生(Gifted students with Asperger Syndrome,
以下簡稱GAS)進行課外學習輔導方案的實務經驗分享,
限於篇幅無法詳述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
僅針對實施對象、程序與部分結果進行分享。

「說故事課程」
是為5位語文能力佔優勢的AS國小
男生所設計課外充實的學習輔導方案,
以提昇語言表達技巧。
這5位男孩的障礙部分基本條件為
已有醫師診斷證明為AS,
在優勢部分為符合以下四項任一項即可:
(1)智力測驗的全量表分數至少達平均數1個標準差(115);
(2)或智力測驗的語文分量表達平均數1.5個標準差(122.5);
(3)或智力測驗10個分測驗中,
最高分與最低分的差異達7點(含)
且最高分為語文分量表內任一分測驗17分以上;
此外,為配合教學需要,
參與的孩子在語言能力上必須能敘說個人日常生活經驗。

選擇「說故事課程」的理由
是因為說故事的呈現必須配合多種能力之運作,
使行為成為具有意義的藝術,
包括由記憶系統中啟動與述說
主題相關知識並加以組織的能力;
選擇正確詞彙並依語法規則結合形成句子的能力;
使用適當語調、音量、停頓、聲調等的語言性,
和眼神、感情、手勢動作、表情等超語言性的能力;
以及安排環境、掌握聽眾、營造氣氛、
運用輔助道具來增加說故事的效果等。

以上特性正與GAS內在優、
弱勢能力的差異情形與溝通品質的問題相關聯。
顯現學究式的語言類型及不能理解社會性幽默的行為,
常有使用成語詞彙、出口成章、能理解雙關語的涵義,
但在語言表達技巧卻不佳,
包括音質過細或沙啞、音調過高與平鋪、
說話的速度可能太快或不流暢、音量的調整能力差、
常對主題無關的事講一大串、
滔滔不絕地談他有興趣的主題而難以結束、
無法解讀或回應他人的感受、
不懂得調整與別人接觸的距離、
肢體語言與臉部表情少或不當的表情反應等情形,
使得其等無法展現良好的溝通效能。

習得帶得走的語言表達能力,
對其未來生涯發展極具意義。
為更清楚掌握教學成效,
本課程將語言表達技巧界定為口語與非口語表達兩個向度,
其中口語技巧包含音量大小、節奏快慢、聲調高低、
咬字清晰度與說故事的流利順暢度;
非口語技巧為臉部表情、肢體語言、
輔助道具運用與目光接觸。

本課程方案是
利用課後的時間分8週進行10次課程,
每次120分鐘(共30節/1200分鐘)。
前6次為基本能力訓練,
採小組教學和一對一個別指導。
小組教學主要在應用資優生善於討論的特質,
透過互動、模仿、欣賞與同儕互評,
提高閱讀理解與辨識溝通表達技巧的優劣;
個別指導乃依據個別的優、弱勢能力與興趣,
給予示範、提示與指導。
後4次著重真實情境的觀察評量輔以一對一個別指導,
即給孩子們發揮的舞台,
安排聽眾(事先溝通訓練過)來聽他們說故事並評分,
筆者則利用聽眾的回饋意見
提醒孩子們那裡說得很好而何處還要改善。
綜合本課程方案對GAS語言表達技巧學習之影響如下:

一、善用優勢潛能提昇弱勢能力
由於5位GAS如同一般資優生在詞彙、記憶、閱讀理解沒有困難,
因此本課程進行時不需花太多時間在詞句釋義,
大意解說與背誦,學生即能充分運用其優勢快速掌握故事情節,
可以有較多時間進行語言表達技巧的演練,此為優勢的運用。
因個體間的起始能力有差異進步幅度亦有落差,
另有影響表現不穩定主要還在情緒易受干擾的因素。
可見智力的高低對GAS說故事語言表達的影響並非絕對因素,
若依照資優生的鑑定標準為平均數以上兩個標準差,
尤其是一位僅憑教師推薦的孩子,
因此對GAS的鑑定議題而言,鑑定誰是不是資優生可能不是重點,
關鍵還在誰適合進入那一種資優充實方案或課程,
以實質地運用他們優勢的潛能提昇弱勢能力。
本課程挑選的故事書性質
包含冒險、英勇俠義、自然觀察、勵志、合作等,
符合多數孩子的喜好,除能轉移情緒,故事內容也會影響GAS語言表達技巧。
有人模擬怪醫黑傑克或俠義之士,字正腔圓又清晰,
與敘說小蜜蜂故事時的平淡聲調有落差;
有人扮演老婆婆說話,聲調變得低沉,
原來不太流利的結巴聽來也就自然了。
因此在題材的選擇應當考量情節內容具有變化明顯的角色,
但人物數量不必太多;節奏要緊湊而有張力,
如水滸傳、西遊記等富正義感和冒險的場景是5位男生的最愛;
而悲憫的情感亦能透過故事展現,

透過同為亞斯伯格症且語文能力較優異的同質性小組,
進行教學反倒有學習同理心應對的好處,
提昇其自我覺知。
主動當和事佬坐在位子上冷靜地說:
「不要這麼激動」,
另一位則是建議生氣的人到教室外面去,
因為當他自己生氣時也都是一個人待在房間等氣消。
也有孩子對這團體的認同感較低,認為自己是超資優的人,
「這些人頭腦都有問題,我為什麼要和他們一起上課?」,
卻未察覺自己有過度激動的行為。
由於資優的特質使他們在知識層面能相互激盪分享所知,
如播放烏拉波博士的「小淚珠的故事」故事帶後,
一位孩子便自己下結論說:
「這樣液體都不會死囉」,
另一位在黑板上寫出H2O水分子的結構。
「鬼火」、「磷」等化學成分進行熱烈討論,
一位孩子還對「山魅」進行專業般的解說:
「…對於故事中提到的山魅,
因此這個課外模式提供有相同特質、
興趣的資優同儕互動的機會,
是可嘗試的模式,一位家長即回饋表示:
「孩子交到特性相同的朋友,
比較能接納自己。」

四、透過同儕互評與真實情境演練
提昇技巧與自信進行同儕互評,
雖然提出互評原則是先說優點再給予改進的建議,
實際進行時同學們都滿苛求的,
看不見他人的優點倒是很會提出改進建議,
如身體晃來晃去,聲調沒有變化,沒有情節,
脫離故事主題……,
不過從同學身上也看見自己的問題,而懂得提醒自己。
在課程結束一段時間後,
有位媽媽寄信給筆者提到孩子主動對他敘說小說「簡愛」的欣喜,
「在敘說時轉折語的變化是豐富的(以前他都慣用『然後』)。
對於我的反問,他也可以清楚幫我澄清
(以前他會用『我不想說』來替代複雜的敘事)。……
以前比較容易偏離主題,片段描述書中事件,
這次他把來龍去脈非常有組織的呈現……
原本對參與課程的排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