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特教教師 鄒小蘭

起源~
如同盧蘇偉先生著作書名『看見自己的天才』,我們都在看自己的天才嗎? 
我從事特殊教育工作近二十年,

從啟智班、情障班教師轉向資優教育現場,

不是因為身心障礙教育的工作負荷重或低成就感,

而是我於集中式特殊班的教學生涯中,不時遇到令人驚訝的孩子。

如被鑑定為智能障礙的阿輝,

能正確說出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幾;

典型自閉症的小凱,上課從沒有正視黑板,

卻能在下課時將老師先前所繪的圖依樣畫出;

高功能自閉症的小祥不時尋覓長腳蜘蛛蹤跡,

把玩在手中樂此不疲;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大頭,戴著厚重的散光近視眼鏡,

下課卻愛跟著老師身後追問「怎麼會這樣呢?」

我在當時(1988-1992年)從未聽過

「雙重殊異學生」(twice excep-tional students)、

「學者症候群」(savant)一詞,

諸如此類特殊中的特殊孩子一直衝擊著我對特殊教育的理念。

師專時代所學的身心障礙觀點的IEP設計,

遷就著孩子口語不清晰,所以指導用圖卡溝通;

因為生活自理不佳,所以在特教班的大部分時間,

反覆練習著穿衣、脫襪、洗臉、掃地課程等,

是真正掌握孩子的能力,

或者是被教師畫地自限了其學習的領域和範疇?

特教教師是要從其缺陷不斷補救,或者不停開發其優勢潛能?

到底身心障礙者被其缺陷掩蓋了多少潛能?

種種疑惑促使我後來投入與探究

資優生的學習特質與教學輔導策略,

除提昇自己資優教育的知能,

更探尋所謂「天才與白癡僅一線之間」的間距到底有多寬?

資賦優異與身心障礙是永遠的平行線嗎?

智力常態分配鐘型曲線的兩端(如智商130與70),

代表截然劃分的不同個體嗎?

在現今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

以及發展優勢能力的特殊教育哲學下,

都明確指向障礙與資優同時存在於同一個體的可能性大增,

以致零星的獨特案例陸續被揭露。

例如靠甄試錄取台大數學系的建中學生蔡淳晟(亞斯伯格症),

5歲還不會說話,算盤、魔術方塊或九連環遊戲卻難不倒他,

因語言和人際關係問題,到國中資優班就進入「人生黑暗期」,

靠其數學能力大顯身手才意外發掘精采人生;

國外資優生如

強納森.穆尼(學障)和大衛.科爾(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在求學歷程被標記為問題學生,

大學時卻跌破眾人眼鏡地都考上長春藤名校。

國內外相關論述指出兼具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的特質者,

處於教育環境中的灰色地帶,因優、弱勢能力的相互掩蓋,

易被身心障礙教育排除,又被資優教育拒於門外。

例如誤解資優特質,

認為資優生的情緒行為皆沒問題;

或者對障礙生低期待,認為不可能有優異能力;

即使在一般教育環境中亦被忽視或不諒解,徒然扼殺其潛能發展。

因此,身心障礙資優生可能隱身於一般教育環境中,

未被鑑定為身心障礙,也沒被發掘有優異潛能;

也可能先被鑑定為資優生,而在成就、潛能發展不順遂的過程中,

被轉介發現符合身心障礙標準;

也可能先被鑑定為身心障礙,後來才被專業的伯樂發掘。

這三種發掘的管道中,

最前者的學生有太多保護色最不易被發現;

資優的孩子若不是問題太嚴重,

老師、家長也不會主動去申請身心障礙類的鑑定;

而最後者的人數,是近幾年主要被鑑定與服務的對象。

無庸置疑地,

身心障礙學生或資優生都是異質性的群體,

融合二者之身心障礙資優生更具有極大的變異性。

在甫出爐之中華民國資優教育白皮書(教育部,2008)中,

將身心障礙資優生概分為感官肢體障礙資優與認知障礙資優。

外觀障礙顯著且認知功能優異者,

如視障、聽障、肢障等,即為純感官肢體障礙資優生,

此類較容易被察覺且其需求較偏向輔具的支援與心理的調適;

而亞斯伯格症、高功能自閉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學習障礙、情緒障礙、智能不足等類型則歸屬為認知障礙資優,

無論在鑑定程序、標準、方式上,

都面臨不易區辨其是否符合資優標準的挑戰。

1997年修訂之特殊教育法第29條即強調

「各級學校對身心障礙資優生應加強鑑定與輔導」;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第20條亦訂定

「應選擇適用身心障礙資優生之評量工具與程序,

其教育方案應保持最大彈性,不受人數限制,

學校應就其身心狀況給予特殊教育設計及支援」。

然而不論國內、外身心障礙資優教育面臨著

對該群體身心特質與教育需求的認識不清或偏差、

教師固著的信念與不當的教育訓練、

定義標準欠缺共識、適性鑑定與評量工具欠缺、

相關人員欠缺協同合作機制、支援系統建構不完整、

教學輔導無措、家庭支持弱、相關研究不足、

學校體制欠缺彈性等問題,

皆不利身心障礙資優生的發掘、鑑定與介入服務。

其實,我想倡導身心障礙資優教育的終極目的,

不是要為孩子冠上資優生的標記,

事實上「資優」--對多數孩子、家長來說也是另一種沉重的負擔。

我所希望的是看見每一個孩子

「他可以做什麼,而不僅只是他不能做什麼! 」

所以,在此的資優所強調的是優勢潛能的發展。

先建立這樣的共識,

後續我將就身心障礙資優生身心特質、鑑定與輔導等議題進行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lin836920 的頭像
    kolin836920

    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