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瓣丁香在博客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她的兒子與兩個朋友
從小就夢想有朝一日去美國上大學。
三個男孩一個父母是華人,
一個父母是白人,一個父母是印度人。

印度裔的孩子學習成績最棒,
父親是高級工程師,
這個高級工程師對孩子說,
「如果考上常春藤最好的大學,就去。
否則免談!」
言外之意,
只有考上常春藤最好的大學才值得父母掏腰包。

白人的父母告訴他,
「就算你考上康奈爾大學,我們也不會出錢」。
因為他們認為大學的費用應該孩子自己去解決。
就算孩子向他們保證,畢業賺錢後把學費全還他們,
他們也不會答應出錢。

華裔父母則一點懸念都沒有,
只要孩子肯努力,就算砸鍋賣鐵
父母也會全力支持孩子進好大學的。

“永遠也不要以為
讓孩子經濟自立是成功的教育手段——
響鼓是不需要重鎚敲的,
最優秀的孩子並不一定是最早經濟自立的,
他們有更長的路要走,
自然需要父母更多的守護

你會讓學琴的孩子
僅僅為了獨立而長期在街邊獻藝,
或讓孩子跟隨名師?
前者是體驗生活,後者才是成就之路;
生活可以體驗一輩子,
成就的時機也就那麼幾年、幾次。

父母照顧孩子
實際上是讓他們有更多的精力進取,
這與猿人學會了站立、解放了雙手
才能抓得住進化契機一樣,
中國的父母懂得這個道理,
家庭的合理分工使他們的孩子飛得更高。

有時逼迫不但出不了成績,反而會斷送機會。
讓孩子懂得父母的付出不但是階梯,
而且是負債,在實現夢想之前需要背負壓力,
培養孩子成才是兩代人的使命,
不是一句自私、俗套的藉口。

西方並不崇尚精英教育,
但是這個社會需要精英——極少數的精英。

教育不能太隨意,該強悍時需強悍,
沒有嚴格的質量管理那就等著出次品了;
也不能太強悍,該包容時就包容,
否則孩子不堪重負自暴自棄,
一個毫無樂趣親情的童年和
一個一事無成後悔當初的中年相比,
一個是悲劇的開始,一個是殘忍的結束,
都非常令人惋惜。

《去不去美國上大學? 》
裡面有一個很隱晦的東西值得思考,
那就是麥克父母的那句——
“生活不是按他這種思維來進行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