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43年提出自閉症一詞,1944年提出亞斯柏格症一詞。
近20年來,ASD診斷增加了10倍(相關診斷擴大了)。
然而精神分裂症的盛行率為百分之一、
憂鬱症的盛行率為百分之十,不太有增加的趨勢。
2.典型自閉症:不理人、常躲起來、不看人、不跟人溝通。
3.從自閉症中再分出亞斯柏格一詞,
有上述行為,但部分功能較好(例如口語部分),
和一般孩子相比, 功能較差,早期認定為是高功能自閉症。
4.目前的ASD診斷有:
自閉症(主要接受特教服務)、高功能自閉症、亞斯伯格症
(脾氣很大、很壞,小時候看不出來,很活潑,
甚至愛跟人接觸),
後兩類兒童有輔導諮商需求,但兩者輔導方式與重點不同。
5.自閉症的面向:
(1)人際關係困難:
不理人、孤僻、沒興趣加入團體、感官敏感度高。
讀心的能力(語言、肢體、情境)有缺陷,
沒有能力理解自己錯在哪裡,
但是與人接觸的特質可以被教導或訓練。
(2)固著、常同性:
重複不太有功能性的 行為,
對物理性的特質特別敏感、覺察。
例如手不斷搖晃,以便觀察光影變化、
喜歡每天看同一班火車進站。
這樣的特質對家人會造成困擾。
固執與常同行為的區辨:
固執是堅持有功能性的事情,常同行為是做無功能的事。
功能高的自閉症兒童較少有常同行為,
輔導策略是從常同行為中,增加兒童有興趣項目的廣度。
(3)口語溝通障礙:
鸚鵡式學話(與他人 互動時會出現的行為,
可能會持續到小學或中學,甚至年紀更大。)
但是高功能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
可以與人一來一往地對話。
自閉症患者的語言只在表達需求, 而非情緒表達,
不會修正語言的內容,不在乎要透過語言表達情感,
所以不會看人講話,不把語言當成情感交流的工具。
6.亞斯伯格症:
典型亞斯伯格症會對社會不滿而想舉發,
但是沒有報復的心態,
亦即是脾氣暴躁的自閉 症,但是心地不壞。
7.亞斯伯格正與高功能自閉症在表達方式上的差別:
(1)亞斯伯格症:
有與人接觸的需求,口 語會惡意批判,
感官知覺敏感但不會逃開,會開口罵人。
(2)高功能自閉症:事實的陳述,較乖和 聽話。
8.亞斯伯格症的輔導策略:
(1)三種大腦裡的盒子:
潘朵拉的盒子
(裝壞的特質,容易增加)、特異功能、
潘朵拉妹妹的盒子(好的特質,少得可憐)。
壞的進來快,好的進來少。
增加好的特質,才可能讓孩子改變。
輔導者可運用 各種輔導學派的工具,
增加好的心理與人格特質。
(2)跟亞斯伯格症的兒童說教,孩子無法了解,
應該要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
大方向:和孩子一起做他有興趣的活動。
(醫生認為沙箱遊戲有助於紓發情緒,
但不適合做行為改變。)
(3)亞斯伯格症是先天性的原因造成, 無法痊癒,
只能改善與人相處的適應力,讓生活無礙即可,
用藥主要在控制或延宕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