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學症本身並非一項診斷,
它是反應
學童、家庭及學校之間問題的一種表現,
但是它確是一項大問題,
因為目前的社會相當重視求學的價值,
甚至將它列為強制執行的項目。
盛行率
一般發生的三個主要的年齡層,
五至六歲剛上學階段,
十一至十二歲由國小剛上國中階段,
及十六、七歲國中上高中階段。
在小學的階段雖然小孩子會拒絕上學,
但是父母多半能強迫他上學,
但是上國中以後,學童就可能會叫不動,
所以比較可能拒學成功。
拒學的情形,男女發生的機會相當,
沒有特別的社會文化差異性。
表現的特質
部份學童的表現是害怕離開家或害怕到學校,
但其他學童則不會明顯表現出害怕,
反而是以身體的表現為主,
如在前往學校前表現出,
頭痛、胃痛、無力、心悸等症狀,
但若遇到假日或放假,則症狀就消失。
合併的問題
家庭因素:
如同學童自己不去上學一般,
學童常缺乏來自父母親的壓力,
來讓學童上學或留在那裡。
智能與成就:
一般來說,拒學症的小孩,
智商與學業的表現大約為中等程度。
學校課業的問題,可能有,
但多半不是造成拒學的主要原因。
兒童的人格:
這些學童常會是一個沈默的應聲者,
很容易被小的挫折打敗;
但相反的有些學童先前的性格反而是很外向。
但不論如何,
這些小孩常在以前念幼稚園或在托兒所時,
就曾有過分離焦慮的情形。
治療
治療上以讓小孩回到學校為立即的目標,
行為治療方式讓小孩回到學校上學,
若能在最初期或剛開始就施行,最容易成功。
若父母親能夠強迫並堅持下去,加上老師的支持,
則小孩子回到學校的機會比較高。
但若是小孩與父母的焦慮過高,
或是小孩子已經離校很久,
則慢慢的減敏感化則有需要,
如一開始先上學幾個小時,然後再慢慢延長。
給予家屬教育
關於小孩子沒有上學對其社會發展的影響。
家族治療以協助父母親建立堅定的信心,
並且約束小孩的行為。
一旦拒學的情形已經慢性化,
則有許多需要克服的地方,
因為已經很久沒有作學校功課,
以前的朋友都沒有來往,
並且要對其他同學解釋為何許久為上學,會感到尷尬。
若此時要小孩子回到學校,
必需教導克服以上的困難
(如教導小孩子
如何以一個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解釋他的缺席)。
教育的諮商有其必要性,
需要有教育能力的社工及心理師協助老師。
提供家教並不恰當,
因為如此反而會減少小孩的壓力,
無法達到實際的解決,讓小孩整天待在家中。
若無法馬上上學,則可以考慮補習教育單位,
讓他與其他小孩一起唸書,
也是一項不錯的中途解決方式。
有些父母與學童會認為換學校就會解決問題,
但大多數並不能解決。
因為即使學童在學校被欺負是一項重要的拒學原因,
但讓學校有時間來解決問題,會比馬上轉學來的好。
若學生是因為
分離焦慮而拒學一般不建議給藥物治療,
但有些人認為不論小孩是否有憂鬱症,
給小孩抗憂鬱劑會有效果。
若是小孩子合併恐慌症,
可考慮給小孩子抗憂鬱劑。
至於學童若是因為憂鬱症,
則藥物的使用也不一定需要。
傳統抗憂鬱劑
對這些兒童及青少年的憂鬱症並沒有效。
若是小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
且對其他治療方式都已經沒效,
或者父母親明顯加強小孩的拒學甚至阻止,
則住院治療也是一項選擇。
吳四維醫師
- May 09 Wed 2012 16:18
拒學症本身並非一項診斷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