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一篇文章提到我如何一一排除
兒子是過動兒、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的可能性,
之後也確認了Thomas只是語言發展遲緩的檢測方式
(依照我對兒童教育的粗淺知識,
若兒子真有其中之一的症狀,我一定會尋求專業協助。)。
朋友問我,我何以敢如此肯定,
難道不怕誤了兒子的黃金治療期。
也說不上為什麼,只是讀了一些相關書籍、細細觀察兒子,
然後做出了耐心等待他成熟的決定,而老公也支持我。
感謝主,幾年過後也證明我做對了,如此罷了!

遲語天才—愛因斯坦症候群(The Einstein Syndrome)
這本書對我幫助很大,
書中的一些研究、數據和之後的討論,
讓我能更仔細的觀察並決定該如何面對兒子不會說話的壓力。
以下節錄一些我當時在看檢測與評估時畫下的重點,
大部份就是我依據的所在!
面對一個語言遲緩的孩子,
這是一個即使是學者和科學家也所知有限的領域,
況且有不少從業人員時常做出錯誤的診斷和處置。
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更該多方尋求意見。
可以讓孩子檢查看看是否有生理問題或心理缺陷,
接下來接受多次且各自獨立的診斷,以及獲得相互獨立的治療計畫。
接受身體檢查和一些非語文的心智檢測是必要的開始。
檢查耳朵、聽力、嘴。

出現錯誤診斷機會會如何頻繁呢 ?
………四分之三的個案史裡至少包含一份「完全不恰當的評估」,
的確讓人膽寒。
一份案史會有許多評估,
代表四分三的案史都有做過被錯判的評估,機率不小,
所以才強調父母要尋求second opinion。
受評估的人不只是孩子,非正式的,
專業人員和諸如親戚、
鄰居和朋友等局外人也時常準備好對孩子的父母和居家環境進行評估。
這些評估時常同樣是無禮的,
包括那些所知有限和全然不知孩子如何被養育的人所給予的粗淺評估。
父母該更堅強,不要太在意旁人的關心,
不論是出於善意或惡意,都不能打亂我們幫助孩子的步伐!

粗淺的評估:
家規不夠多
許多人認為語言遲緩兒的一些不合作、不專心、沒規矩、
笨拙和反社會的行為是出自於父母的溺愛不管教
(自閉兒、過動兒家長也經常被如此誤解)。
聽的故事不夠多
暗示父母的疏於教導,這種指控令重視兒童教育的我百口莫辯!
那位慢開口說話的孩子的父母和兄弟姊妹,
是如此急切實現他的希望,因此他學習說話的動機過少。
家人幫太多的忙讓他無須說話,是我聽過最奇怪的指控。
一些在家中同時說兩種語言的家庭,
……語言的混淆造成口語發展遲緩 。
當柔柔還不會說話時(在美國),
醫師的確有提及我們家的雙語會造成語言的混淆。
但Thomas出生四個月就回台灣了,他並沒有雙語環境,
為什麼比姐姐還晚說話?

貼標籤
「廣泛性發展障礙」(PDD)、「注意力欠缺過動障礙」
一些錯誤的標籤會跟著孩子數年之久,影響到孩子對自我的看法,
所以父母更要小心去面對,
甚至有能力為孩子抵抗這不合理、輕率的標籤。
一直認為,身為父母的我們,除了給孩子溫飽、教育他們,
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有一堅定的心志,不要人云亦云!

在養育兩個遲語兒的過程中困難不斷,內憂外患不停襲來。
我唯一秉持的就是廣泛的蒐集資訊,
客觀的評估,得出結論後堅定的面對。
我並沒有帶他們去看語言治療師,
因為我決定要耐著性子讓孩子以自己的步調成長。
旁人的冷言冷語動搖不了我,
我更主動出擊與老師溝通為孩子尋求諒解。
不論在外孩子們受到甚麼委屈,回到家,
他不只是完完全全的被接納,
我們還讓他知道只要有語言上的任何挫折、困擾,
我們都願意全力教他幫助他。
我們糾正他發音,提醒他句子中文法的錯置,
因為我們希望他更好。
在這個家他無須被批判,沒有任何標籤貼在他身上,
不管他會不會說話,他永遠是我們心愛的寶貝!
兒子是過動兒、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的可能性,
之後也確認了Thomas只是語言發展遲緩的檢測方式
(依照我對兒童教育的粗淺知識,
若兒子真有其中之一的症狀,我一定會尋求專業協助。)。
朋友問我,我何以敢如此肯定,
難道不怕誤了兒子的黃金治療期。
也說不上為什麼,只是讀了一些相關書籍、細細觀察兒子,
然後做出了耐心等待他成熟的決定,而老公也支持我。
感謝主,幾年過後也證明我做對了,如此罷了!

遲語天才—愛因斯坦症候群(The Einstein Syndrome)
這本書對我幫助很大,
書中的一些研究、數據和之後的討論,
讓我能更仔細的觀察並決定該如何面對兒子不會說話的壓力。
以下節錄一些我當時在看檢測與評估時畫下的重點,
大部份就是我依據的所在!
面對一個語言遲緩的孩子,
這是一個即使是學者和科學家也所知有限的領域,
況且有不少從業人員時常做出錯誤的診斷和處置。
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更該多方尋求意見。
可以讓孩子檢查看看是否有生理問題或心理缺陷,
接下來接受多次且各自獨立的診斷,以及獲得相互獨立的治療計畫。
接受身體檢查和一些非語文的心智檢測是必要的開始。
檢查耳朵、聽力、嘴。

出現錯誤診斷機會會如何頻繁呢 ?
………四分之三的個案史裡至少包含一份「完全不恰當的評估」,
的確讓人膽寒。
一份案史會有許多評估,
代表四分三的案史都有做過被錯判的評估,機率不小,
所以才強調父母要尋求second opinion。
受評估的人不只是孩子,非正式的,
專業人員和諸如親戚、
鄰居和朋友等局外人也時常準備好對孩子的父母和居家環境進行評估。
這些評估時常同樣是無禮的,
包括那些所知有限和全然不知孩子如何被養育的人所給予的粗淺評估。
父母該更堅強,不要太在意旁人的關心,
不論是出於善意或惡意,都不能打亂我們幫助孩子的步伐!

粗淺的評估:
家規不夠多
許多人認為語言遲緩兒的一些不合作、不專心、沒規矩、
笨拙和反社會的行為是出自於父母的溺愛不管教
(自閉兒、過動兒家長也經常被如此誤解)。
聽的故事不夠多
暗示父母的疏於教導,這種指控令重視兒童教育的我百口莫辯!
那位慢開口說話的孩子的父母和兄弟姊妹,
是如此急切實現他的希望,因此他學習說話的動機過少。
家人幫太多的忙讓他無須說話,是我聽過最奇怪的指控。
一些在家中同時說兩種語言的家庭,
……語言的混淆造成口語發展遲緩 。
當柔柔還不會說話時(在美國),
醫師的確有提及我們家的雙語會造成語言的混淆。
但Thomas出生四個月就回台灣了,他並沒有雙語環境,
為什麼比姐姐還晚說話?

貼標籤
「廣泛性發展障礙」(PDD)、「注意力欠缺過動障礙」
一些錯誤的標籤會跟著孩子數年之久,影響到孩子對自我的看法,
所以父母更要小心去面對,
甚至有能力為孩子抵抗這不合理、輕率的標籤。
一直認為,身為父母的我們,除了給孩子溫飽、教育他們,
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有一堅定的心志,不要人云亦云!

在養育兩個遲語兒的過程中困難不斷,內憂外患不停襲來。
我唯一秉持的就是廣泛的蒐集資訊,
客觀的評估,得出結論後堅定的面對。
我並沒有帶他們去看語言治療師,
因為我決定要耐著性子讓孩子以自己的步調成長。
旁人的冷言冷語動搖不了我,
我更主動出擊與老師溝通為孩子尋求諒解。
不論在外孩子們受到甚麼委屈,回到家,
他不只是完完全全的被接納,
我們還讓他知道只要有語言上的任何挫折、困擾,
我們都願意全力教他幫助他。
我們糾正他發音,提醒他句子中文法的錯置,
因為我們希望他更好。
在這個家他無須被批判,沒有任何標籤貼在他身上,
不管他會不會說話,他永遠是我們心愛的寶貝!
C.C.Chang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