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齡前幼童不會講話、不喜歡與人玩等情況,
常被兒科臨床醫師判定為「自閉症」,影響日後發展;
臺灣兒科醫學會指出,
自閉症的症狀多元,呼籲醫師多觀察、勿太早下定論。


台灣兒科醫學會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舉行第196屆學術演講會第二天議程,
鑑於臨床兒科醫師
可能因幼童不說話、不交際等發展遲緩症狀,
沒有經過充分觀察、診斷就斷定為「自閉症」,
邀請小兒神經科、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及自閉兒家長進行一場特別演講,
盼兒科醫師更了解自閉兒的種種症狀。


埔里基督教醫院院長、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趙文崇表示,
自閉兒在三歲以前
就會出現語言、社交障礙、
及反覆出現的固著性行為或興趣,
但沒有一定症狀,
造成臨床診斷困難及認定寬鬆。


部分有語言缺失、
學習障礙或對環境刺激認知不佳的輕度認知障礙幼童,
常被誤診為自閉兒,
因此接受不必要的求醫、訓練,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趙文崇說,
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幼童人數近年來以倍數成長,有喜有憂;
喜的是自閉兒已受到兒科醫師重視,
憂的是自閉症可能成為診斷有溝通障礙兒童的垃圾桶,
喪失得到早期正確醫療、訓練的機會。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任吳佑佑指出,
「自閉症類障礙症」有
自閉症、雷特症、解崩症、亞斯柏格症及非典型自閉症,

沒有任何一種已知鑑別量表
可以在一次門診中正確診斷障礙兒屬於那一類。

她每次門診,一個上午只能排五個診次,還不敢遽下判斷,
因此呼籲臨床兒科醫師多些耐心,同時要多精進相關領域知識。

 
兒子是自閉兒的彰化秀傳紀念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黃穎峰表示,
自閉症的治療方式最近幾年大有進步,
但台灣還是有許多家長將自閉兒視為詛咒,
當兒女被醫生判定為自閉兒時,
常有
「走進醫院前是普通小孩,出了醫院後成了障礙兒童」的感覺,
醫生的正確診斷對家長及有發展障礙的兒童相當重要。
 

他以自閉兒家長的身分指出,
台灣政府、學界、醫界對自閉症的了解嚴重不足,
只要多了解自閉兒、多給一些空間,
自閉兒也能以自己的方式與社會建立社交模式。

黃穎峰期望兒科臨床醫師在診斷幼童發展障礙時,
多付出一些耐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lin836920 的頭像
    kolin836920

    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