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國中一年級女生
個案在班上安靜,不與班上同學交談。
上課時雖然看起來很認真聽講,但好像並沒有聽進去。
作文不會寫,數學成績只有十幾、二十分;
很多事情教了很久還是不會做;
自我清潔能力不太好,因此身上常有一股異味。
同學都不願與她接近,所以老師一直以為她是自閉。
由於該生家中姊姊也就讀同一所國中,
做事靈巧,功課也不錯,
所以老師們對該生的表現非成詫異。
由於這一屆的國一學生是常態編班,又有三節自習課,
老師 與該生接觸的時間較多。
在老師的鼓勵下,
學生的開始在溝通能力上有進步,聯絡簿內容也增多。
導師發現該生若被責罵表現便會退縮,
老師也就多運用鼓勵方式。
案例二:國中二年級男生
能仿寫,但不能自己念課文或作文,美術工藝尚可,自己也會燒菜。
但學業成績大概位於全班倒數五名內。
國中一年時因常態編班老師,尚有時間幫個案練習、 指導。
二年級實施學科能力分組,該生被編到B組;
上午上課時間都在B組班,因為該B組班中行為偏差學生較多,
班上上課秩序不佳,該生在混亂中也跟著玩、 鬧,
行為也開始出現偏差。
偶爾也會跟著其他同學欺負更弱勢的同學。
經導師與家長聯絡後,得知該生妹妹在學習上也有同樣情形。
媽媽因該生去補習效果不彰,所以辭職在家教導該生。
母親覺得該生成績不理想,
可能跟該生經常轉學以致學業上的學習銜接不上有關,
既然學習成果不佳,以後就跟父親一樣當廚師便好。
案例三:國中三年級男生
不識字,但可仿寫,書寫能力連自己的基本資料都無法填寫,
只會寫名字、阿拉伯數字及住址。
罵起髒話十分流暢,工藝作品很好,手十分靈巧。
和同學相處和睦,班上同學都會幫忙他。
因母親不識字,老師原先懷疑是否為缺乏文化刺激。
因為國中三年級,尚採能力分班制,該生因成績不佳被分到後段班。
後段班教室秩序本已不易控制,
所以該生學業表現並未被任課老師給予特別輔導。
老師的想法
上面三個案例是筆者所服務之台中縣某國中的實例。
這三個案例經學校呈報教育局後,經台中縣特教課派心評老師鑑定後,
確定此三例均為中度學習障礙學生。
但是筆者相信,本校學障學生的人數絕對不只此三例。
然而以目前國中之教學制度,事實上老師很難去發掘班上的隱性特殊學生。
因為國中採分科教學,
而各科老師在教育學程中並未接受到有關學習障礙的觀念,
以致老師們對學習障礙瞭解不夠,
而分科教學使得導師們僅能就本身任教科目
(或其他老師有特別反映時)有所瞭 解。
這三個個案均是在導師為國文老師的班級發現,其來有自
(其他科的老師不一定會注意學生的讀寫問題,
而非任導師的國文老師,又可能對班上的學生不是這麼 關心)。
筆者相信,仍有許多學習障礙學生存在後段班或B組班中沒被發現,
即使被發現,也受限於老師本身的學養與、時間、體力,無法給予適切的輔導。
因此,筆者在此呼籲在國中、小學的師資培育養成學程中,
放入學障相關課程,並對現職的國中、小教師以調訓的方式,
宣導正確學習障礙觀念,
使得學習障礙的孩子能提前在小學包班制的教學下被發現,
並給予特別的輔導、適切的評量方式,建立完整的輔導計畫。
而在學生進入國中後,施以延續的教學。
特殊教育必須有延續性,不至於 使新接手的國中老師在認識不清下,
重新摸索方向,延誤對學障生的幫助。
綜而言之,宣導學障觀念、培訓專業輔導的師資、
以適切的特殊教育安置學習障礙學生,應是教育主管機關之當務之急。
作者為國中普通老師班兼國文老師導師。本文轉載自1999年4月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出版之《學習障礙資訊站》第6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