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專業團隊協助參與IEP——由職能訓練談起(99年2月7日)

文/陳進茂(澎湖縣特殊教育職能治療師)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第十八條與第十九條規定,
個別化教育計畫(簡稱IEP)指運用專業團隊合作方式,
針對身心障礙學生個別特性所擬定之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計畫。

各縣市特教資源中心於開學後一個月內,
開始接受各級學校和幼稚園申請,
包括學童有關物理治療、職能、語言以及心理等各方面問題後,
統籌交由中心人員安排專業服務團隊成員前往協助,
並參與各校召開的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


通常,尋求協助的學童,
以職能訓練(含感覺統合失調)、構音異常、情緒困擾及行為問題居多。
學齡前階段學童,以職能訓練及構音異常為主;
國小高年級與國 中階段,提出專業諮詢或介入的申請則多屬情緒及行為問題。
職能治療師參與協助的重點,
主要協助老師解決學生在校學習、生活和參與活動的問題,
包括手部功 能、手眼協調、日常活動、感覺統合、生活輔具的使用、
環境改造、轉銜服務和支持性就業輔導諮商等問題。


以職能訓練而言,老師一般提出 的理由不外乎:
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眼神飄忽不定,會怕高或怕低,
走路或轉彎時容易撞到轉角或物品,
跑步時常跌倒(左腳勾住右腳或右腳勾住左腳),
不會 單腳站或單腳跳,扁平足,不會丟球、拍球與接球,
運筆不佳或手部握力較差,書寫時肌力太輕或過重,
手眼協調差,動作較笨拙且左右不分、平衡不理想,
不會跳 繩,不喜歡肢體的碰觸,討厭穿某種質料的衣物,
社交能力較差,在團隊中常常是獨行俠等,
都是職能老師協助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中,
常見幼教老師與國小老師所 提出有關職能訓練的問題。


針對幼稚園或國小低年級的學童,
建議讓學童在體適能或體育課程中增加感覺統合的運用,
包括:

一、增加觸覺方面的刺激:
可用擁抱方式或設計學童身體摩擦的遊戲,
或是設計玩三明治或疊疊樂的課程。


二、重複本體覺方面的刺激:
可設計跳格子、跳高、跳繩等遊戲,刺激體內各關節的本體受器,
改善肌力、耐力與身體平衡的能力。


加強前庭覺方面的刺激:
包括用旋轉、翻滾、側翻、前滾翻等遊戲,
刺激耳內半規管,改善協調平衡的能力。


另外,在精細動作上,可以要求學童比出不同數字或動物圖形;
或用不同黏性的黏土搓揉成不同形狀與大小;
用橡皮筋套上兩手指,用力向外拉以增強手指指力;
用剪刀剪不同材質的紙張;用手走路等,都是促進手部精細動作的方法。


業團隊中,職能訓練常需要搭配物理治療老師、語言老師或心理老師,
針對學童的肌力訓練、協調平衡訓練,以及構音訓練與正向行為的輔導,
做不同程度的訓 練,是團隊合作的一種方式。

學童也許需要一位或多位專業老師的建議及協助,
但整學期的訓練結果,對特別需求的學童絕對是有幫助的。

特殊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lin836920 的頭像
    kolin836920

    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