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Heike Kovacs、Birgit Kaltenthaler 譯/ 杜子倩
開始感覺的第一步:情緒基石這樣運作

基本配備:

要成為一個具有生活力的孩子,

就必須擁有以情緒為基礎的能力及人格特質。

  其中包括面對自己及面對他人時

所發展出來的一種正確的人生觀,

並創造出快樂的生活和有意義的行為,

且對生活抱持著樂觀正面的基本態度;

此外,

還有應對和克服在生活中遭遇的困難、

如何將危機視為轉機、

絕不放棄希望和目標等的能力。

因此,

情緒的基石就是自我肯定、

正面的自我價值、

社交技巧及同理心。


研究智慧的專家們強調,

「心智力量」和計算、書寫、閱讀、

說話及思考所用的「頭 腦能力」是同等重要的。

然而在今天的社會中,心智力量卻遭到忽視。

最重要的是頭腦,而非情緒。

培養信任、激勵、責任感及同情心並不受重視,

這些都是「軟性 技能」(Soft skills),

而與其相對的是「硬性技能」(Hard skills),

「硬」指的是可被證明、合乎法則、可被量化及測度等性質。

 

心智與理智

要結合情感與理智對兒童而言非常困難,

而這點在今天的社會卻又十分重要。

因此,為人父母者要增進孩子的情緒智慧,

必須從小傳遞信任感及安全感給他。

聰明卻無情?

結合心智與理智:

要重新建立腦力與心靈之間的平衡,

父母應當重新負起傳授孩子「軟性技能」的責任,

教育工作者及老師當然也該負此重責大任。

然而身為父母的你,

才是孩子生命中最初的「情緒陪伴者」,

是他們最早的參考及引導者。

 

小孩從父母方面所習得的一切,會影響他的一生,

而這影響絕非只靠片面便可促成,

正如同片面地供給養分、

片面的運動或對問題片面的觀察方式,

都不是長久的解決辦法一般;

重理智而輕心靈的單方面影響,對兒童的發展是毫無幫助的。

 

哪種智慧才是真正重要的聰明的人就一定具備生活力嗎?

數理、生化或語言優秀者,可以輕鬆克服人生難題嗎?

向量計算或者關於一個植物細胞形成的詳細知識,

能幫助解決和鄰居的人際問題嗎?答答案是幾乎幫不上忙的!

同樣的道理,

若是我們嘗試用情緒智慧,

如體諒心來解「三分律」(rule of three)的數學問題,

一樣是徒勞無功。

IQ可以讓你的孩子在求學路上一帆風順,

但是IQ卻無法顯示孩子是否也懂得妥當處理生活,

以及是否能夠應付每個人早晚都得面臨的人生變化、

意外及危機時刻:疾病、失業、分離、死亡。

IQ能讓他克服重重障礙,朝目標前進嗎?

 

若是遭遇到費心籌劃數年的晉升計畫突然泡湯,

而改由另一資歷較淺或年紀較輕的同事出線時,

他又該如何面對呢?

較高的IQ是否表示你的孩子較能輕易解決問題,

較能把握機會並在處理棘手狀況時,

將學到的教訓運用在未來的人生上?

疑地,這時他需要另一種形式的智慧,

就是《EQ》作者丹尼爾高曼認為,

必須和IQ擁有同等地位的「情緒智慧」。

高曼呼籲,
情感教育必須跟算術、書寫及邏輯思考一樣,
在學校課程中佔有一席之地。
因為孩子在這方面的能力愈完備,他的人生便會愈成功。
早在孩子學習基礎知識及基本運算法則之前,
父母即可開始培養孩子的情緒智慧。

摘自:《品德A+,德國媽媽這樣教》高寶出版社提供

請自行點選閱讀上與下(http://www.dajiyuan.com)

情感教育 影響孩子的一生(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lin836920 的頭像
    kolin836920

    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