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李介麟、張淑慧、陳盈伶
在多元、回歸和融合的特教概念下,
除了第一線面對特殊學生的特教老師和普通班級導師,
需要更專業的特教輔導知能外,
學校行政人員和輔訓小組也需要更專業的訓練和能力提升。

此外,
學校應主動積極的和全體師生職員、
社區相關機構、社服團體及學生家長,
建立良好的溝通回饋管道與回報系統,
發展因應學生問題的處理暨輔導策略,
並 有效整合社區資源,
推廣和落實「多元化」及「友善校園」的概念;
在「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的概念雙管齊下,
提供特殊學生更安全、快樂與有效率的學習環 境。

融合教育的實施對象,
是班級內所有具特殊需求的學生,
必須由普通教師、特殊教師及相關專業人員協同合作,
分擔責任,共同完成教學工作,其要點為:

一、讓特殊兒童就讀普通班。

二、提供融合教育的普通班或學校充足且適宜的支援。

三、須針對特殊學生提出個別化教育計畫。

四、讓普通學生與特殊學生均蒙其利。

融合教育的內涵,
為強調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的相似性,
主張在相同環境中提供特殊方法,
透過轉介服務、合作諮詢與教學,
同儕指導、部分參與,
以最少限制的 教育環境,
使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能有最大的互動,
又能使雙方獲益,
目的在讓特殊學生儘早接觸自然且真實的環境,
普通學生養成接納身心障礙學生的觀念。

融合教育絕不是單純的將特殊學生放在普通班級中,
而是要經過縝密的計畫,
配合足夠的支援系統,並能統合各項資源。
因此,教師絕不可孤軍奮戰,
應更懂得尋 求支援與協助,
使所有學生都能適性學習。
所以針對融合教育的實施,
必須教學方法、課程調整,
以及個別化教育計畫(IEP)
三方面的落實才能克盡全功。

筆者目前任教於國小特殊教育資源班,
常聽到部分普通班老師對於班級內的特殊學生有諸多抱怨,
有些老師甚至認為,
學習障礙孩子根本聽不懂普通班上課的內容,
尤其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自閉症和情緒障礙的特殊學生,
會增加老師極大的負擔。

此外,家長太溺愛孩子,普遍不能處罰,教師失去威權,
對這些常常影響同學上課的孩子,
無法立即糾正其偏差行為;
平時老師又要花很多時間輔導這些學生,
但效果往往很不理想。

教育的功能重在啟發、引導,
而不在改變學生,
瑞士國民教育之父裴斯塔洛齊即一針見血的指出:
「將新一代比喻為可以發展為龐然大樹的種子,
這顆種子之能發展,
雖然需要陽光、空氣、水分、養料及園丁的照顧,
但種子之生長,成為何種花朵及果實,
都『內在的』
蘊藏於種子潛能中,
外力絕對無法改變其本質。」

但現今的教育體制下,
導師的工作量是以前的兩倍,
國小老師只擁有極少的時間備課。
在級務繁忙下,班上一旦有特殊學生,
可說是加重考驗普通班老師的耐心和體力,
面 臨這些特殊生的特殊行為和表現,
級任導師往往力不從心。

帶一個特殊生,比帶二十個普通生還累,
要落實「融合教育的概念」,
確實需要更多來自專業的協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lin836920 的頭像
    kolin836920

    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