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 謝文傑心理師

情緒是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新的醫學模式中,

情緒與人們的健康和疾病有著重要的關係。

良好的情緒使人精力充沛、身體健壯;

不良的情緒使人頹唐沮喪、萎糜不振、疾病叢生。


人的任何心理活動都伴有一定的情緒。

情緒正常,首先表現為「心情 恬靜」。

恬者,樂而不憂,即心情愉快;靜者,安而不躁,即情緒穩定。

心情愉快,包含心身活動協調,自我滿意,

情緒高漲,充滿希望,這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如果心境處於憂鬱苦悶之中,情緒低落、灰心失望,

這是不健康的心理 表現,

會出現思維紊亂、語無倫次、行動毫無秩序、言行不一,

思維和行為是矛盾的、不協調的。

情緒的變化必然會導致行為變化。


情緒的分類
近代西方學者認為人的基本情緒是四類,

其他情緒是由這四類基本情緒交叉疊合衍生出來的。 

一、近代基本情緒分類
  近代西方學者認為人的基本情緒分四類:喜、怒、哀、懼。

【喜】每當人們情緒高漲時表現出歡愉的行為,而情緒高漲可因年齡、

環境、知識、智能不同,表現出程度不一的歡愉行為。

【怒】每當人們情緒受到強烈刺激時所表現出暴躁的行為

而情緒可因刺激的強弱程度,反映在情感上也有所不同。

【哀】每當人們情緒受到沈重打擊時所表現出悲傷的行為,

而情緒可因打擊的因素及程度差異,表現出不同的行為。

【懼】每當人們情緒受到劇烈的恐嚇時所表現出驚恐的行為,

而情緒可受恐嚇的輕重反映出不同的行為。


情緒與行為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一個重要部分,

沒有情緒,人的一切活動將是不可思議的。

引起情緒的刺激,可能來自外部環境,

如:陽光、氣候、色彩、聲音、 人、事物以及各種「意念」。

也可因現實世界中任何具體的情景刺激成為情緒產生的觸發因素。

但人對周圍事物採取何種態度,產生何樣體驗,

則視它們對人需要的 滿足情況如何而定。

情緒具有主觀色彩,

人們與各種事物的關係不一樣

所抱的態度也不一樣。


心理性病因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中,

心因性病因比體因性病因更為重要。

心因性包括心理因素與社會因素,

情緒的變異和壓力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心理性病因指引起心理情緒變化而致心理變態和皮質功能紊亂,

直至經由中介機轉使驅體遭受損害的各種因素,

包括環境因素(尤其是人關係)、生活變故、精神刺激,以及性格類型。

【環境因素】

是指居住場所、職業、工作、學校、鄰居親屬關係等,

環境因素也包含人際關係。

不良的環境因素和緊張的人際關係都會導致心因性疾病。

 【精神刺激】

在生活、工作中如果受到強烈、突然或持久的精神打擊會引起精神障礙;

一旦寄予希望的目標實現不了時,情緒就會低落,意志消沈。

威脅生命安全的各種災禍及意外事件,

或長期沈重的憂慮、悲痛、恐懼和委屈,都可成為致病因素。

 【生活變故】

家庭是每個人生活基本單元,是社會的細胞,

它是感情寄託的主要來源,也可能是許多心理煩惱的來源。

家庭生活發展史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和挫折,

也會有不同的歡樂和享受,對於每個家庭成員來說,

在不同的階段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和行為變化。

 【性格類型】

人體是個開放系統,隨時都在與周圍外環境接觸,

接受各種不同的刺激和影響。

但相同的不良環境、生活變化和精神刺激,

各個個體對此的反應卻大不一樣,

有的人能應付自如,有的卻因而致病。

造成這種不同結果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與不同個性行為有很大的關係。


情緒的生物本能及社會性

情緒與人類需要有密切關係。

生理上的需要(如食物與水的需要)是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需要。

滿足了需要,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

無法滿足就會產生焦慮,妨礙需要時就會產生憤怒。

但這僅是本能,

人類更重要的是社會性的需要,因此情緒有明顯的社會性。 

一、需要、滿足為喜,有利生存發展

人的情緒和情感明顯地受到個性傾向所制約,

凡與人的需要、興趣、理 想、信念、世界觀相符合的事物,

會引起滿足、愉快、喜悅、崇敬等正向的情緒和情感;

反之,

則會引起失望、不安、厭惡、憤怒等負向的情緒和情感

凡得到各種需要(自然性和社會性),

人就感到滿足,有利生存。

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

不僅是防病治病的好方法,

也是延年益壽的法寶 

二、厭惡、拒斥、逃避為懼,以利保護自身

人類之所以有厭惡、拒斥、恐懼的情緒和行為,

是為了避開傷害和毀滅 ,以保護自身的生存。

社會是一個複雜體,

某些不利因素不一定傷害人的軀 體,

但會傷害人的精神。

因此人在作出各種不同情緒行為反應時,同樣蘊含著生物本能。 

三、認知與評價-情緒的社會性

現代人的情緒明顯帶有社會性,或喜或憂,或驚或怒,

都與個人對客觀事物的認知水準有關,每個人都有不同。 

良性情緒與劣性情緒

一、良性情緒與健康

良性的情緒對於健康而言,

無疑是個積極的、正性的反應,有益於健康。

如果人們能經常保持樂觀的情緒,人的免疫機制能夠活躍旺盛,

就會減少感染疾病的機會,達到「精神免疫」。

因此,積極的情緒可以增進健 康、延緩衰老過程。 

二、劣性情緒與疾病

劣性情緒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

它會使人的免疫機能低下,容易罹病 使人早衰、短壽。

故有害的劣性情緒是人們的大敵。

三、情緒在心理治療中的地位

醫護人員利用語言、行為或人際關係的交往,

以改善病人的情緒、解除病人的顧慮、

提高思想認識層次、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能力,

及改善病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

情緒的改善在心理治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結語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情緒對健康的影響很大。

本文出處:  http://www.psychpark.org/psy/emotion.as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lin836920 的頭像
    kolin836920

    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