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請向學校提出特教資格鑑定申請,確認孩子的身份與權利。
說明:
行政機關(無論是學校、教育局或鑑輔會)均屬於被動回應機制,
但基本上家長提出了需求,前述單位都應該要積極受理。
在孩子還沒有取得正式的身心障礙手冊之前,
建議您透過向學校提出鑑定的申請
(申請孩子的特教資格,同時可以取得教育或輔導資源),
來確立孩子的身份和權利。
二、輔導三級預防的機制需要先被落實
說明:
就學校而言,家長已經提出具體的醫療證明,
基本上就是需要被積極關注的開始。
雖然拿到的診斷名稱是亞斯伯格症,但回到孩子身上,
他需要被照顧和關注的問題到底是學習上的問題?還是社會人際的困擾?
或是其他...不論這個孩子拿到的是什麼類型的診斷、手冊或資格,
不要忘記他(她)仍是校園中的一個需要被關心的孩子。
那學校為孩子做了些什麼呢?
如果什麼都沒有介入,就立刻要求外援
(如情緒行為支援教師、臨床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等),
那學校輔導室的功能顯然要被討論。
三、校園要對這些輕症或隱性障礙有更多認識。
說明:
所謂輕微或隱性是指這些孩子外表正常、能力也不見得差,
但是他們因為受限於個人生理或心理上的特質限制,
在學習上(如學習障礙)、人際上(如亞症或其他精神疾患)
或社交技巧(如過動症等)各方面出現的問題,
卻更容易讓人誤解和忽略,也往往最後導致嚴重困難。
學校輔導室往往是接觸這類孩子的第一個窗口,
我們還是強烈建議相關行政或輔導老師必須有更高的敏感度,
才能給孩子和家長更及時的協助與支持。
當然,如果真有困難不是以「對不起,我不能,您請回」拒絕對方,
應該可以改成以
「我能做的是...,我不能的部分,建議您...或...」。
相信如此的誠懇瞭解自身的限制與所能,
應該可以更圓滿的幫助我們身邊的孩子和家庭
提供參考~北縣特教是很努力的.感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