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竹市立光武國中國文老師張蔚雯
是個讓學生打從心裡佩服她學養、
也喜歡她上課風格的老師,
她說很多的老師都充滿教育愛,
不過課程要改變、要活化,
她認為關鍵在於評量的方式要改變,
才真的能落實讓學生學會「帶得走的能力」!
新竹市立光武國中國文老師張蔚雯笑說自己從小功課就不好,
生平考過最成功的一次考試就是教師甄試,
所以她非常了解學習成就低的學生的心理。
因為宗教信仰,她深信每個人都有自己要長成的樣子,
要發展的能力,而「帶得走的能力」就是她要教給學生的東西!
她認為改革的核心其實要從評量開始,
她笑說她今年43歲,
但現在評量的方式好像還是跟她念國中時差不多,
也就是評量改革的速度沒有趕上課程改革的速度,
課程進步很快,新的教學方式都會讓老師們躍躍欲試,
但評量沒有改變,卻讓老師們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她目前用的方式是在她自己能掌控的部分做改變,
像是課堂上的「形成性評量」,她就可以選擇用多元的方式,
像是可以用創作、分享、聆聽、重組概念,來看學生的進步,
但是課本上要傳授的知識,她絕對會教到位。
這樣的促動,
甚至激發出學校有老師提出是否能在「總結性評量」(月考)中,
也能給個小小的空間(像是5分),出個開創性、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
張蔚雯說,唯有從改變評量的方式著手,
否則學生不會去真正面對這個問題,也沒辦法學到「能力」,
但她也坦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為這樣的評量方式,需要和學 生、家長,
甚至其他老師做溝通,但是教給學生「能力」,
就是她堅持的核心價值!
作者: 林宜箴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