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陳竹月
聊天時,有一位老師略帶抱怨的對我說:
「每一次,只要我們班的哪個同學出問題,
我把家長約來學校商談以後,
下一次的班親會就再也看不到這個家長。」
她認為,因為孩子的作為讓父母感覺失盡顏面,
為了不想面對這種不愉快的狀況,家長就選擇「淡化與脫離」。
自然這樣的處理方式,對
於親子或是親師之間的關係與成長,完全沒有加分效果。

相較於這位老師的狀況,

還有一位老師因為班級同學集體嬉鬧失當,

就約談全體同學家長到校商談。

其中一位回應不能過來的家長,在幾個月後,突然重提此事,

但不是為了同學的錯誤,反而怒氣沖沖地質問老師:

「你那時候約談家長,是不是認為家長不來學校就是不關心孩子?」

雖然老師一再解釋自己要求家長到校,

只是希望讓同學感受到親師對這件事情的重視,但是家長充耳不聞。

老師當時無法理解這位家長的態度,後來想想,

或許是因為家長非常介意老師的個人評斷,

以至於不但誤解訊息,甚至大感受傷。


我曾經待過一所要求嚴苛的私立學校,

許多新進教師由於班級經營狀況不斷,時常灰心地想要罷教。

在導師會議上,主任語重心長地說:

「老師不要把所有同學的表現都歸咎在自己身上。

一個班級的成績不好,並不代表老師不好;

一個班級的態度不好,也不全都是老師的錯。」

同一個家庭養 育的兩個兒子,

一位成為充滿正義使命的大法官,

一位成為亡命天涯的通緝犯,

能說都要歸功或歸咎於家長的教育成功或失敗嗎?

恐怕其中還有許多未知的因素在運作。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對於可以改變的事情全力以赴,對於命定的事情淡然處之。

而如何分辨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智慧之所在。」


學生的錯誤既然已經鑄成,親師當下最好的選擇,

除了坦然接受之外,更要攜手合作,保持開放暢通的訊息,

而非漠視、防衛與爭相卸過。

因為錯誤的發生,

就是象徵某些事情脫離了親師「想當然耳」的一種提醒,

怎能置之不理呢?

然而過度的處理也會造成反效果。


有或許重點不在於孩子所犯的錯誤為何,

而是在面對錯誤時,

我們的態度是否客觀理性、勇於承擔,
倘若大人能夠理智判斷,
哪些是要放手、放心的情緒困擾,
哪些是目前可以努力的措施與方向,
教育路程就會順利許多。

畢竟孩子身處在教室的團體生活,
必然有一些狀況是需要要求、協助與指正,
倘若大人被無意義的感情包袱壓得喘不過氣來,
而錯過孩子成長的契機,
不是一種太過可惜的教育損失嗎?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9/16/n3374695.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lin836920 的頭像
    kolin836920

    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