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他正在「轉大人」~幫助孩子因應青春期~
【文:臺北市天母國中輔導主任周怡敏】
說到青春期,各位家長會聯想到什麼畫面呢?
是一張和父母爭吵而脹紅的臉?
強調自己已經長大卻東西亂丟、只愛上網的倔強少年?
還是親切有禮幫做家事、主動學習、自律自重的穩重孩子…
沒錯,這都可能是青春期孩子的樣貌,
有時叛逆、渴望獨立卻還找不到方向,有時無厘頭卻又體貼可愛,
這個階段充滿無限可能,卻也是最考驗親子關係的時期,
如何協助孩子在此階段順利發展,
不但對孩子的未來有關鍵性的影響,
對整個家庭發展也十分重要,
在此讓我們一起來思考家長可以如何幫助孩子。
隨著小學的畢業,孩子的成長也來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一個人的發展歷程中,
國、高中階段正好是介於兒童和成年之間的青春期,
台語用「轉大人」來形容這個階段我個人覺得十分傳神。
進入青春期第一個發展重點就是生理變化,
第一性徵和第二性徵的日漸成熟,
使得男生和女生的特徵更明顯,
孩子在這個階段
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更加關心自己的外貌和性別的議題。
但因孩子對自己也還在探索中,
很多似是而非的想法或見解都不太成熟,
卻又振振有詞堅持己見,
呈現出來常常是對自己不瞭解、對未來不確定、對愛情很疑惑、
對流行很敏感、對價值很混淆、情緒表達不純熟,
這些不但困擾著父母親也同樣困擾著他們自己。
因此協助孩子因應身心理的變化,
接納他的不確定性和情緒的變化,
並且鼓勵他持續探索、提供相關資訊等作法,
可以讓孩子感覺被接納並增進其對自我的掌握。
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
青少年的生活以學習為最主要的核心,
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上學,
因此校園生活的適應與成就往往就是孩子自我認同的舞台。
若只沿用小學的學習習慣是絕對不夠的。
因此每日規劃學習的時間,
內容可以是事先預習、事後複習、
寫作業、閱讀課外讀物、資料蒐集與整理等,
由一、二年級慢慢培養每天都讀一點書的習慣,
不但可以累積自己的知識,
對日後三年級繁重的功課和考試也較能適應。
學習是一件複雜的學問,
孩子往往只會坐在書桌前卻不知道怎麼做才可以把書讀好,
因此父母需要觀察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並教導之,
包括協助孩子整理一個乾淨清爽的讀書環境、
規劃可行且具有彈性的讀書計畫、善用零碎時間、
了解自己的學習特性與困境並加以因應、
鼓勵孩子懷抱對知識的好奇與探索、
面對學習上的挫折勇於挑戰等等。
分別是知識(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
運用在學習的現場上就會發現有的學生很會背誦但是不會應用,
小範圍的理解可以,大範圍的比較和綜合有困難。
這就是孩子在認知上的發展有其差異性,
因此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從旁觀察孩子的學習特點,
或者在每次的考試後和他討論考好考壞的原因,
從中檢討可以改進的缺點和繼續保持的優勢能力。
良好學習態度的培養和知識的豐厚都需要一點一滴的累積,
國中階段若能建立自動自發的學習態度並且懷抱求知的熱情,
未來孩子到哪裡唸書父母都可以很放心。
青少年本來就是狂飆期,這階段的孩子開始變得被動,
需要大人主動的關心、鼓勵和傾聽,
因此保有對話的習慣和親子共處的時間,
家長才有辦法瞭解孩子的世界發生什麼事,也才能知所因應。
原來若有固定的對話習慣最好,沒有的話則可先隨機安排,
例如接送的路上、假日的家庭出遊、
一起運動、吃飯、看電視等都是機會,
讓孩子的心門願意打開,再慢慢形成一種習慣。
多一點傾聽、少一點指責和說教,
如果有刻意想談的主題則不妨先思考一下,
想好如何開始和可能發生的狀況,
如此一來也可以避免無謂的情緒出來干擾對話的進行。
溝通之前需有正確的認知:
目的在於瞭解彼此的想法,而不在於要對方聽自己的。
很多家長常急著指責孩子錯誤的部分卻忘了聽聽他們的理由和想法,
一旦說多了孩子就不想聽了,
「我早就知道他們要說什麼了」、「說來說去還不是那一套!」
於是孩子和我們漸行漸遠。
在我們與孩子相處的經驗中,父母若能理性的和他們對話,
他們往往願意聽從父母的分析與建議,
原因很簡單:「他們說得蠻有道理的。」
現今孩子的世界和以往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迥然不同,
孩子面對的環境比以往更複雜,所受到的誘惑與挑戰更多,
此階段需要父母提供更多窗口和方法來幫助他們因應生活的考驗,
舉凡建構正確的價值觀
讓孩子不至於迷失在物質的追求和同儕的盲目附和;
給予家事參與的機會以培養生活技能和自我照顧的能力;
適當營造機會讓他們與現實社會有更多的接觸與瞭解;
容許挫折和困境的存在並學會和失敗做朋友;
體驗匱乏的感覺而懂得等待、愛人愛物等等,
都是需要學習的生命議題。
國中階段面臨各種狂飆期的議題,
但也正是累積能力、開創與突破的階段。
也因為要預備未來的成人生活,
因此在這個階段需要培養許多能力以因應未來的考驗。
根據心理學家的說法,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尋求自我認同,
發展好的孩子將因為更了解自己、
找到自己的定位繼而喜歡自己,
發展不好的孩子則容易產生自我混淆的困擾,
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不喜歡自己。
因此,如何協助孩子,讓他有理想的表現,
並且保有和樂的親子關係是我們為人父母需要學習的。
生命的體驗與學習是一個長期發展的歷程,
家庭也在因應孩子的成長而調整,
夫妻彼此溝通相互支持,給予孩子信心和鼓勵,
雖然是叛逆的青春,也會有燦爛的笑容。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