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陳竹月(國中教師)
初任教職時,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曾經警告我:
「當妳和家長討論學生的言行舉止、交友狀況等問題時,
如果家長表現出不可置信的態度,
甚至反駁說『怎麼可能?他在家都很乖!』,
妳就要提高警覺了!」

這位老師的好心提醒,後來果真應驗。
學生在校調皮惹事(例如:打人、說謊),令我焦頭爛額之際,
家長卻顯得茫然不知問題所在,認為家中毫無蛛絲馬跡可循,
 原因應該出在學校或同學一方,
甚至懷疑我所說的是假,真可是讓我灰心喪氣極了。
雙方對談失去信任的基礎,只有愈發失焦,
想要解決學生的問題,簡直就是雪上 加霜。

剛開始,我對這些家長很不能理解:「明明同學就是這個樣子啊。」
甚至有了怨懟之心:「對自己的孩子怎麼這麼不了解呢?」
慢慢的,我的想法開始轉變修正,
而親師間的衝突漸漸趨緩,甚至少之又少。

孩子的成長本就充滿了變數,
並且人會隨著環境、對象而有不同的表現。
回想起我的國中年代,
不就是經常對家人口無遮攔,卻對老師畢恭畢敬?
同樣一句話,形影 不離的好朋友;
或是彼此交惡的朋友說出來,都會引發截然不同的效果。
那麼同樣一位學生,
面對家人與老師的舉止迥異,應該也不難理解吧?

於是,每當聽到家長對我說:「我的孩子在家裡都不會這樣」時,
我會心平氣和的回答:
「沒錯。正因為爸媽看到的,和老師看到的不一樣,
所以才更需要溝通與合作。」
這時,家長往往能靜下心來思考我所說的話,對談也就比較順暢了。

《易經》提到:「改變才是永遠的不變。」
何必太苛求孩子一定要符合自己心中既定或是眼前看到的樣子?
仔細想想,或許問題不在孩子,
而是師長的心中是否夠寬容,願意接納異同,
才是瞭解孩子最重要的基礎吧。
美東時間: 2010-08-05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8/5/n2986907.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lin836920 的頭像
    kolin836920

    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