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張麗滿/台大醫院復健部臨床心理師
兒童心智評估過程中,
臨床心理師常會利用標準化的智力量表為工具,
評量孩子認知發展的程度。
因為實施智力測驗可以估算出智商,家長往往特別好奇或擔憂。
常問:孩子年紀小,智力測驗分數(智商)會準嗎?
這與孩子的學習或未來發展有什麼關係?如何能提升智商?

家長會問這些問題,通常是關心智商會不會變動,有多大的進步空間。
的確,數值是有可能高低變動的,因為智商是一種估計值,
是由孩子在受測當天的表現推測他在同齡兒童間的智力排名程度。

若孩子因為身體不適、疲倦、害羞怕生、緊張焦慮、或不願意合作等因素,
而無法展現最佳的能力水準,則那次測驗所得到的智商就有被低估的可能性。

以下的概念說明,希望有助家長正確看待孩子的智力與智商:

1.智力測驗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嬰幼兒時期的測驗重點是小兒的感覺、知覺和操作能力,
隨著年齡漸增,
智力測驗著重於評量語言、記憶、抽象思考、空間分析與組織能力、
及問題解決策略……。
對於有視覺、聽覺或肢體障礙的孩子,

也需要選用特定的智力測驗材料與作答方式,才能有效推估其智商。
因此,針對不同的年齡層或特定族群所使用的測驗,
都有其既定的評量重點與工具的限制性,不代表智力的全部。

曾經有家長得知智商後問:「這樣我的孩子有學音樂的潛力嗎?」
其實,對心理師而言,這問題就像是要看孩子畫的圖,
問這孩子跑得快不快,一樣很難回答,
因為用以推論的基本證據並不充足,
講求科學的心理測驗並不是手相算命,沒測的又怎麼能說呢?
說過頭了,家長也不相信吧!

2.智力發展具有個別差異
每個孩子的發展步調不盡相同,
的確也有少數孩子是「大器晚成(大雞慢啼)」,
因此,對於年幼的孩子,追蹤評估越是重要。
若後續追蹤時發現孩子的能力大幅進步,
已經追過更多的同齡兒童,則表現在測驗上就是智商提高。

所以,當家長得知幼兒智商落後時,無須太過緊張,
但也不宜輕忽,應該坦然面對、積極與專業人員討論,
從已取得的各種評估資料中,找找看是否有阻礙發展的因素待釐清與處理。

3.環境與教育對智力的影響
智商高低只是說明了孩子具備的潛能範圍,
而能否發揮潛能還取決於環境及教育等後天因素的影響。

如果孩子處於良好的營養健康與學習環境,
得到適當的刺激引導與系統化教育,學會面對挫折與挑戰,
則可促使智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即使是智力潛能偏低,透過後天不斷的努力,
也可以在程度範圍內達到最佳化的開展;
相反的,如果後天環境不佳,家長又忽略必要的教導,
不但智力潛能無法開發,孩子還可能因為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變得落後越多。

所以,不論孩子的智商是高是低,都要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教育,
培養孩子學會自我肯定、快樂成長,才是一輩子的幸福。
【2007/02/20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lin836920 的頭像
    kolin836920

    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