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沈鶴子
理學自西元一八七九年已邁進了研究個體的行為,
近百年來研究對象
更由個體意識的領域進而發展至研究個體行為的改變;
他們藉由動物實驗歸納出的許多學習理論為基礎,
研究出有效的改變人類個體行為的技術,
包括良好行為的增進及不適當行為的矯治或根除。

當今的小學教育,

教師們所面對的一群活潑學生也因個體生長與成熱的不同,

加上後天學習環境的迥異,

也就會出現許多受歡迎的行為或應改變的行為。

雖然心理學家所研出的行為改變原理或策略

是針對智能不足兒童及精神病患,

但有些策略卻很適合應用於學校的一般兒童。

茲略述於後

一、積極增強:

對個體的受歡迎行為,給與他所喜愛的獎賞(正增強物),

用來加強受歡迎行為再度的出現或持續保持,

進而養成良好的行為或習慣。

如成績考查成

  績優良或有進步得到獎狀、獎品的鼓勵,

讓學生感受到成就的喜悅而願意繼續保
        持好成績而不斷的努力。

(一)連續增強:學生一有受歡迎行為出現立即給與獎勵增強。

不受時間、次數的限制。

(二)間歇增強:對於學生好的表現不是每一出現即給與增強。

a、固定比率增強:

按件計酬的方式,規定累積多少次數了給與獎勵增強。

如為對幾題給一增強物,積滿幾點換一獎品等。

b、不固定比率增強:

施給增強物也以反應次數為準,但所依據的反應次數並未固定。

如約定答對五題給一顆糖,但在小明答對三題時,

老師可認為題目較難就給增強物,或者在六題時再給增強物。

因為比率不定,學生要有耐心的認真下去。

效果較固定比率好。

c、固定時距增強:

以固定的工作時距分配增強的分量,

即每當學生在特定時間內有預期的表現,即給增強物。

如老師要不守秩序的小明安靜的坐在位置十分鐘即給一顆糖,

小明做到了就給一顆糖。

d、不固定時距增強:

每一次增強物的施給,以不固定時距為準,隨時變化,

有快有慢,讓學生時時努力才不會錯過報償機會。

如老師要小明安靜坐在位置上,「平均」每隔十分鐘給與增強,

所以老師可以在七分鐘時或十五分鐘等不定時給,

如果小明要想得到他喜愛的獎賞就要好好的安安靜坐在位置上。

以上四種的增強方式,

以不固定方式較固定方式效果較佳,

在欲鞏固學生的行為習慣時應可採用,

但是:

不固定增強方式使用的時期

要在好行為習慣發生後期實施,便其根深蒂固。

千萬不要在好行為表現才開始即使用。

二、消極增強:

透過厭惡刺激(負增強物)來強化受歡迎的行為

或藉停止不喜歡的厭惡刺激引誘受歡迎的行為出現,

進而養成良好行為的形成。

如小華愛捉弄鄰座同學,

教師限制他二天的下課時間之自由,

但他可找適當機會幫忙鄰座同學或主動做班級事務,

得到部分下課時間的自由。

亦即給與將功贖罪機會,促使改過自新。

(一)逃離制約:

使用厭惡刺激,引發受歡迎行為出現。

如上美勞課時,有新舊剪刀供學生使用,

小明總是搶新的,引起大家不滿。

於是:

小明伸手拿新剪刀時,

老師立刻用棍子敲其手或用尖物刺痛他的手,

小明怕痛,不得不拿舊剪刀使用,幾次以後,小明習慣使用舊剪刀。

此法需使用到厭惡刺激,故受人道主義者批評。

我們要小心運用或不用

(二)躲避制約:

當學生聽到某一特定信號後,立即表現受歡迎行為,

即可免承受厭惡刺激。

如學生在課堂上寫老師出的練習題,老師巡視排行間

發現小明有錯誤的地方,馬上給予提醒,

小明得以及時發覺而改正,免受老師以紅筆打X扣分。

小明免受厭惡刺激而有好成績,

對自己增加信心,更喜歡寫練習題。

三、處罰:

學生表現不正當行為時,

直接施給厭惡刺激或剝奪其正享用的正增強物,

使不受歡迎行為減少或消滅。

(一)懲罰:

學生出現不受歡迎行為時,立即施給厭惡刺激。

小明交不出回家功課,被打手心。

此法也用到厭惡刺激

但並沒有能將不受歡迎行為改變為受歡迎的功效,

也就讓各界人士皆認為不宜使用之。

(二)隔離:

學生不受歡迎行為出現時,

立刻撤銷他正享用或將享用之正增強物。

如全班觀賞卡通影片時,小明作弄同學,

老師發現後即刻要他站在門外,剝奪他看他愛看的卡通影片,

促使他不受歡迎行為不再出現。

(三)訓斥:

學生不受歡迎行為出現時,老師出聲恫嚇,

讓他減少不受歡迎行為出現。

隔離與訓斥二種方式,消極性較強,

所以:老師施用此種方法後,

應及時讓受處罰學生能有受歡迎行為表現機會,

藉機給與正增強。

四、消弱:

經由增強所遞加的某一行為出現率,

可能因該增強效果的終止而遞減,

此種現象為行為的消弱。

學生的不受歡迎行為亦可藉消弱的原理使之改變。

小明的成績不算好,常在課堂上扮鬼臉、推擊鄰座同學、

搶拿同學簿本、敲擊桌面等現象,

老師一發現,生氣的大叫小明,引得全班同學目光集於其身,

小明笑了,因他的技倆得逞,

那麼:他的行為不獨無法改善進而變本加厲。

如果老師裝作沒看見,不對他的行為多加注意,

利用隔離策略,並日進一步安排給小明有良好行為的表現機會

適時施給正增強,這樣一來,

不僅小明的不受歡迎行為可望由消弱的策略得以改善,

更可能有受歡迎的行為出現。

五、類化:

利用「愛烏及屋」、「杯弓蛇影」等現象之原理,

改變或支持學生的行 為。

例如:小明很喜歡聽老師講故事,

無形中他願意親近老師,

最後成為老師喜歡。

好的行為習慣可望借由老師的鼓勵養成。

 又如:

小明看見老師,喊了一聲早,

老師馬上回答,小明你早,你真有禮貌,順手摸摸小明的頭,

小明受到這樣的增強以後,下次再碰到其他的老師也會打招呼。

如果每個碰到小明的老師都能施給正增強,

小明的好行為習慣就會鞏固。

六、逐步養成:

在發展一段新的行為過程中,

連績分段增強與終點行為最接近的一串反應,

並逐步消弱先前發生而目前已不關緊要的分段反應,

一直到終點行為建立為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lin836920 的頭像
    kolin836920

    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