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Q1:當孩子出現哪些問題時,需要就醫?

答:當親師發現孩子出現情緒和行為問題,

如緊張、焦慮、心情不好、生氣、暴躁易怒、破壞東西、

傷害他人或自我傷害、學業成績或生活自理能力明顯退步,

而讓老師和家長感到困擾時,就可以前往醫院就診。

Q2:當家長或老師發現孩子有疑似情緒行為問題出現時,

應到何處就診?

答:可以到有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兒童心智科的醫療院所,

例如台大、榮總、長庚、馬偕或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松德、婦幼、和平….)等。

Q3:看醫生前要先收集哪些資料?

答:蒐集資料以孩子的問題行為紀錄和以前的就診紀錄為主,

例如教師的課堂觀察或家庭的行為表現,

整理的資料儘可能詳細(至少一至三頁),

包括情緒症狀出現的可能引發事件、

表現出來的狀況以及 家長 老師如何處理等等,

愈詳細的資料就愈可以協助醫生做更正確的診斷和處方。


Q4:孩子的問題行為紀錄要如何蒐集呢?

答:如果孩子在學校或在家裡出現了讓老師或家長覺得困擾的行為,

家長可以請老師協助紀錄,紀錄中可以簡單描述如下:

1.問題行為的具體描述(例如情緒來時會打人、摔東西或哭鬧不停等)

何時開始、每天發生的次數、最容易在何時發生、最容易在什麼場所發生。

2.問題行為發生時老師或家長做過什麼處理?效果如何?

3.針對該項問題行為,以前是否看過醫生或服用過藥物(用過的藥物有哪些)

效果反應如何?有沒有副作用?

Q5:就診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答:如果已領有手冊或是和孩子情緒行為相關的測驗或證明文件,

及以前曾在其他醫療院所就醫或用藥紀錄,

可以一起攜帶過去和醫生討論 

家長可以口頭描述為何帶孩子就醫,

及之前服用藥物的內容和成效,

讓醫生更了解孩子的狀況,醫生才能提供孩子最適合的協助。


Q6:看醫生是否一定要帶孩子就診?

答:除非孩子狀況特殊以致無法就診,

而且與就診醫師溝通過,

否則家長應儘量陪同孩子就診,

醫生才能根據親自觀察孩子的狀況,

做訪談評估以及安排後續的測驗或治療。

候診時需要耐心等待,

家長可以準備一些拼圖、玩具、小點心來安撫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就診時可能會有激烈的情緒或行為,

就診當天可以估算好看診時間,

不至於讓孩子等太久而鬧情緒,

或者可以邀請老師或其他家人陪同一起到門診,協助照顧。

~待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陳政雄醫師校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lin836920 的頭像
    kolin836920

    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