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俐容 出處:親子天下
孩子總是提不起勁?問他將來想做什麼,
答案老是「隨便」?
該如何發掘孩子天生的性向,
及幫助孩子找到一生都能喜愛的興趣?
親職專家建議家長,要好好把握小學階段的興趣發展關鍵期…
而發展的基礎都奠基在自我概念上。
青春期的孩子會歷經生涯發展的「成長階段」和「探索階段」。
一、成長階段:0~十四歲,又可分為幻想期、興趣期和能力期。
二、探索階段:十五~二十四歲,又可分為初探、過渡和嘗試期。
青少年的國中、高中處於探索階段中的初探期。
青少年生涯初探的兩大抉擇
很多父母只重視孩子學業成就的表現,不鼓勵孩子做生涯的探索,
總是告訴孩子:
「你乖乖的、認真念書就好,看可以考上哪裡,就念哪裡。」
過去我們將職業分等級,填選志願是依分數的高低,而不重視自我探索。
教改以後,上大學有更多的機會和多元的選擇,孩子可以有更自主的決定權。
但是,如果我們的教育和教養裡,沒有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真確的自我概念,
教育制度開放了,孩子反而陷入不知如何選擇的困境。
大部分青少年在生涯發展上會遇到兩個重要的階段性抉擇:
國中畢業後要念高中還是念高職?高中畢業後考大學要選什麼科系?
一、上高中還是選高職?
建 議父母先觀察孩子,
如果孩子的操作能力遠高過抽象思考的能力
,那麼念職業學校可能是很好的選擇。
職業學校較著重實際操作的層面,
孩子也許是抽象思維較晚熟,
先到職校鍛練技術,
等技術領域較純熟、抽象思維的能力也漸漸發展後,
只要想進修,仍然有許多機會可以回到大學體系。
而抽象思維發展較早的孩子選擇念高 中,
通常比較不會碰到困難。
我遇過一些青少年,父母覺得孩子適合念職校,
但孩子不願意,認為
「念職校就是要做工、做比較差的工作」、
「我朋友都念高中,我才不要念職校」。
也有些孩子很想念職校,因為他在某些技術上表現得很好,
得過一些相關的獎項,因此想到職校去精進這項技術,
但父母不同意,認為念職校就會矮人一截。
結果在青春期的後半段,走過三年相當痛苦的學習歷程。
二、該念哪個科系?
孩子在選擇科系時,
也可能因為父母以職業的社會聲望、經濟報酬做為選擇的標準,
而對青少年的生涯有強勢的介入。
事實上,現代社會瞬息萬變,
只要孩子具備思考的能力和選擇的智慧,
對於「未來的職業世界」甚至比父母有更好的了解。
父母要能真心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
幫助他培養做生涯抉擇的能力,這是父母的責任。
如果父母都做到了,就可以放心的把選擇自主權交給孩子。
知己知彼如何幫助孩子培養生涯決策的能力?關鍵在「知己」與「知彼」。
一、知己: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價值觀及性格特質,
並且坦然接納、肯定自己。
健康、真確的自我概念是良好生涯發展最重要的基礎。
自我了解、自我肯定的青少年不會因為自己的選擇遭受他人質疑,
就徬徨無措、搖擺不定。
與生涯抉擇密切相關的自我概念包含以下三個層面:
1. 能力:
能力包含先天的性向和後天的學習成果。
性向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潛力,
例如有些孩子學起語文又快又好,對數學就是沒輒;
對細節的掌握很有一套,
但遇到需要整合分析的問題就有困難。
這種學什麼比較容易上手的先天傾向,就是所謂的性向。
除此之外,後天的學習也會左右能力的表現。
例如有人數學性向較弱,
但因為後天的學習態度很好,
在數學能力上也有不錯的表現。
想 了解孩子的能力在哪裡,
父母可以仔細觀察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表現。
例如有的孩子玩樂高積木,
不必看範本,就能架構出立體的東西,表示他的空間能力很好。
也可 以多和孩子聊聊、和孩子一起探索他的專才與長處,
如「你學什麼東西比較快?」、
「哪個學科的表現比較好?」、
「覺得自己很不錯的技能是什麼?」
如果父母觀察不出,而孩子對自己的能力也不清楚,
可以透過具有公信力的職業性向測驗,了解大致的方向。
2. 興趣:
指的是一個人偏愛的活動或事物。
看看青少年從事哪些與學習相關的活動或事物時,
眼睛會發亮、充滿熱情、覺得做這件事好有意思,
就是他的興趣所在。
興趣是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因為有興趣,就願意投入較多的心力,自然容易有所成就。
性向是天生的,而興趣相對的受後天影響頗大。
因為喜歡某一位老師,連帶喜歡那位老師所教的科目;
曾經在某學科有挫敗的經驗沒有處理好,
從此討厭跟那個學科有關的事物的情況,
在青少年的生活裡時有所聞。
3. 價值觀:
也就是一個人對於某件事對錯、有無意義的看法,
以及認為有價值的事物。
青春期時,價值體系逐漸確立。
父母可以透過和青少年的對談,例如
「哪些事情是對的?哪些事情是錯的?」、
「對你來說,哪些事情很有意義?
哪些事情沒有意義?」
從青少年的回答中,可以幫助孩子釐清自己的價值觀。
父母也可以邀請不同工作類別、專長的長輩和青少年聊聊,
他們在各自的工作上有哪些甘苦、重視哪些職業價值,
試著讓孩子思考:
「未來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追求什麼樣的夢想?」
建議父母別把青少年的生活壓縮得太濃稠,
沒有時間和空間去思考自己的價值觀,
以至於將來要做抉擇時,孩子感到徬徨。
4. 人格特質:
指的是一個人身心重要特質的組合。
不同的職業需要不同人格特質的人擔任,
有些工作需要外向、熱情、團隊合作;
有些工作則需要內斂、冷靜、獨立作業。
孩子愈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
愈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生涯抉擇。
在生涯選擇上,
青少年的性向和興趣一致時,便很容易做決定。
如果性向和興趣不一致,而且落差太大,
就需要加入其他的因素審慎考量。
一 般而言,如果性向與興趣落差不是太大,
就看孩子要以哪一項做為優先考量。
無論孩子的選擇是什麼,建議父母要全然的尊重。
要是以興趣為重,父母必須能接受,
孩子在這方面的性向上也許不是最有利的,
但孩子會因為投入心力,慢慢提升能力,
就像「龜兔賽跑」的道理,父母不需過度擔心。
若決定以性向為優先考量,
對於孩子很有潛力但沒有興趣的領域,
父母可以透過安排和規劃,誘發孩子的興趣。
因為孩子有可能是因為以往接觸那個領域的經驗不足或不好,
因此興趣缺缺。
父母可以安排孩子投入相關領域的活動、社團,培養孩子的興趣。
有些人當了醫師,但對藝術很有興趣,
因此利用閒暇時間繪畫、參加藝術活動。
將工作以外的其他時間,
用來填滿自己更強烈的興趣,
這也是平衡性向和興趣的好方法。
二、知彼:了解職業世界的需求。
在生涯規劃中,除了自我探索之外,同時也應該了解職業世界的需求。
在青少年的階段,可以經由三個途徑來了解外在的職業世界:
實際接觸、實際參與、深度訪談。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小學時參觀消防局、郵局,
激發興趣的功能大過其他;國、高中時,學校安排的參訪行程,
就可能是與職業世界的進一步接觸。
有些學校的課程裡就安排了讓青少年實際接觸、實際參與,
甚至深度訪談職業楷模的內容。
此外,閱讀各領域通俗或入門的相關書籍,
如科普、歷史小說等,或參加各學科相關的大眾講座,
對於了解真實的職業世界也都有很大的幫助。
鼓勵孩子建立對自己健康而真確的了解,澄清自己的價值觀,
透過與他人的對談,培養生涯決策的能力,是父母的責任。
經由「知己知彼」的初探,
做出「百戰百勝」的明智決定,
是父母送給青少年最好的禮物。
(採訪整理/蔡珮瑤)
楊俐容小檔案:
‧親職教育、青少年及兒童諮商講師
‧台灣北區小學EQ教育推廣講師
‧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副理事長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359&p=2&fp=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