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度自閉症系列研習】
認識身障生在校的權益與福利講座

壹、目的:藉由全國各地舉辦相關講座,增進家長、教育機構行政人員及特殊教育工作者對於特殊教育法規及身心障礙保障法的認識,幫助特殊學生之家庭了解身心障礙學童之相關權益,而得以充分善用相關特殊教育資源,使特殊學生獲得最佳之學習環境及最有效益之學習成效。

貳、主辦單位: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95年度自閉症系列研習】
認識身障生在校的權益與福利講座

壹、目的:藉由全國各地舉辦相關講座,增進家長、教育機構行政人員及特殊教育工作者對於特殊教育法規及身心障礙保障法的認識,幫助特殊學生之家庭了解身心障礙學童之相關權益,而得以充分善用相關特殊教育資源,使特殊學生獲得最佳之學習環境及最有效益之學習成效。

貳、主辦單位: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五歲至十八歲的青少年正值青春躁動期,

為了滿足對性問題神秘面的探討,

他們都會注意報章雜誌上有關性問題的報導,

其中自慰的問題,引起這批少男少女的疑和惶恐。

因為在中國醫學理論中,或傳統理論上說,

男人的手淫,也就是現代醫學的自慰,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五歲至十八歲的青少年正值青春躁動期,

為了滿足對性問題神秘面的探討,

他們都會注意報章雜誌上有關性問題的報導,

其中自慰的問題,引起這批少男少女的疑和惶恐。

因為在中國醫學理論中,或傳統理論上說,

男人的手淫,也就是現代醫學的自慰,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各位分享一件我兒也不太願意學的一件事,這是一個奇妙的轉變,我兒子說: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不學洋文!
多麼愛國的一個孩子呀!不知道有沒有愛國獎可以頒發"?

以前也是為他的英文煩惱,現在他小四,但是日前從一位媽媽身上學到"鼓勵"的妙方,放下心中的要求和期待,用他喜歡的東西做正向增強
物,最近他迷上電腦,我就請老師把學校預備做資源回收的電腦書先預留起來,如果孩子願一好好上課,下課就可以和他借一本回去看,結果
情勢大逆轉,孩子都不用提醒,一到英文課都非常主動拿出課本,認真聽,還主動完成英文作業,還努力寫到其他堂課,(他們就是做一件事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和各位分享一件我兒也不太願意學的一件事,這是一個奇妙的轉變,我兒子說: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不學洋文!
多麼愛國的一個孩子呀!不知道有沒有愛國獎可以頒發"?

以前也是為他的英文煩惱,現在他小四,但是日前從一位媽媽身上學到"鼓勵"的妙方,放下心中的要求和期待,用他喜歡的東西做正向增強
物,最近他迷上電腦,我就請老師把學校預備做資源回收的電腦書先預留起來,如果孩子願一好好上課,下課就可以和他借一本回去看,結果
情勢大逆轉,孩子都不用提醒,一到英文課都非常主動拿出課本,認真聽,還主動完成英文作業,還努力寫到其他堂課,(他們就是做一件事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范惠宇

研究顯示約有5﹪左右的學齡兒童或青少年有拒學/懼學症狀。這是一個為數不小,不可忽略的不適應行為類型,有上學問題的兒童及青少年有高異質性及高盛行率等特性,使得它常常難以處理,帶給父母與老師們很大的困擾。

從1930年起,隨著各國義務教育的開展,學童上學困難的問題開始受到人們注意,且引起廣泛的研究﹔當時,有上學困難的學童被認為有焦慮問題﹔「懼學(school phobia)」一詞在1941年首度被提出,意指對於上學事件表現出極度焦慮行為的個案。有學校恐懼的學童會產生嚴重的焦慮和身體不適症狀(如頭暈、頭痛、胃痛)等﹔學童的父母因為擔心孩子的焦慮表現和健康問題,常被迫選擇將學童留在家中。

到了1960年,兒童依附問題開始被認為是拒學問題的成因—「分離焦慮」常是學童無法到校時的主要診斷。當時的學者發現許多小孩不去上學,乃是因害怕與母親分開,這也是導致上學困難的因素之一。

Kearney 和 Beasley在1994年所做的調查研究顯示,有10%的拒學症狀起因於害怕跟學校情境有關的事物,有26.1﹪是想跟父親或母親待在家中,25﹪是避免社交情境,12.2﹪是對於學校功課或課程感到困難,10﹪是逃避評量和考試,7.8%是因家裡有增強物而待在家裡。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8) 人氣()

 >

 范惠宇

研究顯示約有5﹪左右的學齡兒童或青少年有拒學/懼學症狀。這是一個為數不小,不可忽略的不適應行為類型,有上學問題的兒童及青少年有高異質性及高盛行率等特性,使得它常常難以處理,帶給父母與老師們很大的困擾。

從1930年起,隨著各國義務教育的開展,學童上學困難的問題開始受到人們注意,且引起廣泛的研究﹔當時,有上學困難的學童被認為有焦慮問題﹔「懼學(school phobia)」一詞在1941年首度被提出,意指對於上學事件表現出極度焦慮行為的個案。有學校恐懼的學童會產生嚴重的焦慮和身體不適症狀(如頭暈、頭痛、胃痛)等﹔學童的父母因為擔心孩子的焦慮表現和健康問題,常被迫選擇將學童留在家中。

到了1960年,兒童依附問題開始被認為是拒學問題的成因—「分離焦慮」常是學童無法到校時的主要診斷。當時的學者發現許多小孩不去上學,乃是因害怕與母親分開,這也是導致上學困難的因素之一。

Kearney 和 Beasley在1994年所做的調查研究顯示,有10%的拒學症狀起因於害怕跟學校情境有關的事物,有26.1﹪是想跟父親或母親待在家中,25﹪是避免社交情境,12.2﹪是對於學校功課或課程感到困難,10﹪是逃避評量和考試,7.8%是因家裡有增強物而待在家裡。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期有個個案 小學生將老師打受傷
孩子的父親請民代出面 並表示老師被打一下有什麼關係
我好想問那位父親,讓他自己也被老師的親人打一頓如何?
但是更驚訝的是~孩子居然出示一張疑似AS的醫師證明~

頓時腦中出現-學障者媽媽的祈禱文
AS的孩子老被指責~有暴力~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

近期有個個案 小學生將老師打受傷
孩子的父親請民代出面 並表示老師被打一下有什麼關係
我好想問那位父親,讓他自己也被老師的親人打一頓如何?
但是更驚訝的是~孩子居然出示一張疑似AS的醫師證明~

頓時腦中出現-學障者媽媽的祈禱文
AS的孩子老被指責~有暴力~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