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斯伯格症候群」則是一種較鮮為人知的「新興」疾病,
一般家長在第一次聽聞這種病症時,甚至連名字都背不起來。
到底這是什麼疾病?家長老師要如何看待它?又能給予什麼協助?
「亞斯伯格症候群」早在1944年就被提出來,
隨著病徵界定越來越清楚,1980年代開始被注意,
台灣則直到近5年才逐漸有人討論。
這種病與自閉症、雷特氏症等同屬
根據國外統計,盛行率最高為千分之四,台灣沒有明確的數據,
但「感覺上越來越多,」台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醫師丘彥南說。
亞斯伯格症並非智能不足,也不是缺乏學習機會,
但病童在社會適應方面會出現明顯的障礙和困擾,
發展性相對地弱,
「他們是不能,而非不為,一味責罵只會讓情況更糟,」
丘彥南希望家長及老師先要有此認知。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教中心主任楊宗仁,
指出病童有3大核心障礙:
在社會性互動上,
亞斯伯格症兒童對個人空間有敏銳的意識感,不喜歡與人靠近。
社交方式比較笨拙,如不願正面注視接觸的對象等。
溝通方面,病童對於瞭解「何謂溝通」有困難,
不會求助、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
亞斯伯格症兒童還有想像力及思路僵化的問題,
缺乏彈性、喜好一成不變,稍有變動就深覺不安,吵嚷不休。
有人認為亞斯伯格症就是過去所謂的「高功能自閉症」,
只是換個名稱而已。
也有人質疑,這種「新發明出來」的病症,
與一般人概念中的「壞性格」很難區分。
「個性與疾病的界線,其實本來就是很模糊的,」
丘彥南以光譜來比喻,在切線的左右都是灰色地帶,
只是強弱和程度的差別而已。
可惜的是,目前亞斯伯格症診斷出來後尚無對應的治療法,
只能在生活中不斷地提醒和接納。
而患者的發展曲線也有個別差異,
有些在小時候很嚴重,長大後會稍微改善,
有的則相反,越大越無法溝通。
一般而言,當環境中出現挑戰,問題就隨之顯現。
站在醫生的立場,丘彥南建議家長,
如果孩子有明顯的障礙,越早正視和面對越好;
但如果孩子趨近於正常,那麼不妨就把症狀當作是孩子的個性,
不厭其煩地說明和導正,
「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只是需要極大的耐性和時間,」
對教育上的直接關照者──老師來說,
必須以接納孩子個別差異的心情來看待病童,
瞭解其僵化的思想和處事方式,才能適時適當地給予協助。
例如,
亞斯伯格症兒童不能處理時間的壓力,
有些學校在考試時,就不限制病童的作答時間,
讓他們能在放鬆心情的情況下作最好的發揮。
如此一來,亞斯伯格症兒童的「障礙」也就不構成師生間的障礙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