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下一張(熱鍵:c)


(大紀元記者葉澄旭編譯報導)
心理學家說,
被寵溺的孩子其實也不想成為被同儕排斥的搗蛋傢伙,

他們內心渴望父母愛的管教,
能適時制止他們霸道、自私的行為,
而不是向他們妥協。
當你發現寵壞孩子了,應該馬上檢視過去的教養方式,
是否陷入專家所謂的錯誤的教育方式,及時更正,
重振你的管教權,如此導正孩子的偏差行為,永遠不嫌晚。

寵溺孩子的錯誤行為

被寵溺的孩子往往長成被寵壞的成人,難以適應人生的變數,

無法維持工作、婚姻關係和人際關係。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凱德隆博士(Dan Kindlon)表示,

孩子從小就予取予求,

一旦進入青少年時期,容易變的極度自我中心、

缺乏自制力、焦慮和沮喪。

心理學家彼得斯博士(Ruth A. Peters)

提醒家長檢視是否有下列寵溺孩子的錯誤行為。

總是以孩子為中心,沒有教導他們考慮別人的感受。

忽略了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反而不經意的助長孩子以哭鬧來引起注意。


沒有明確的規範他們的行為,或教導他們社會道德如耐心和尊重,

而且執行規範無法貫徹一致。

一旦孩子發脾氣,你就讓步,因為愧疚就買禮物給小孩,

或經常在孩子面前發牢騷、抱怨。 

導正孩子被寵溺的行為

一位八歲小女孩,每當父母沒有帶她一起外出用餐或看電影,

她就大喊大哭,迫使褓母不斷打電話給其父母,直到他們匆忙趕回家。

被寵壞的孩子通常喜歡命令別人,對人無禮,不愛分享,

當父母拒絕買新玩具時,便坐在地上大哭。

有時不回應問題,故意漠視父母的叮嚀。

大部份的父母都知道孩子被寵壞了,但都束手無策。

彼得斯博士認為,父母不必慌張,只要向孩子坦承,

「我把你寵壞了,是我的錯,

從現在開始我要從新建立管教規則。」

父母可參考專家們的建議,導正孩子被寵溺的行為。

1.建立父母應有的風範

現代親子關係特別強調像朋友般的平等關係,這樣的親子關係利弊互見。

現在的家長不敢以權威的口吻要求孩子做事,改以詢問或投票表決的方式,

導致孩子的霸道行為,越來越難以控制。

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博士布洛姆菲爾德(Richard Bromfield)分析,

事實上孩子希望父母能具備父母該有的作風,

設立規矩並引導他們正常成長。

一旦父母欠缺這些管教行為,孩子就會不斷製造麻煩困擾父母,

試探父母何時會制止他們的行為。

2.堅決不再寵孩子

只要父母毫不猶豫、確實停止寵溺孩子,就能顯著改善孩子的行為。

例如要求孩子打掃房間,便須監督他們徹底打掃乾淨。

管教孩子是相當疲累的工作,父母往往無法堅持到底,導致前功盡棄。

其實這是一種自私的做法,因為寵溺孩子比管教孩子輕鬆容易。

凱德隆博士輔導的一位男士,以感激的心情,

回憶父親對他持續不懈的管教,

父親曾對他說,

「我不在乎你現在喜不喜歡我,希望你40歲時會喜歡我。」

3.建立明確的規則與處罰

管教孩子時,與其吼叫「不准」、「我數到三」,

或是嘮嘮叨叨罵他們,不如清楚簡明的告訴孩子,

你希望他們完成的事,以及不遵守規則的後果。

只要不讓 孩子感到被剝奪、被排斥或不被喜愛,

必須讓他們習慣於面對合理的限制,

如不刷牙,隔天不准吃點心。

剛開始孩子會以哭鬧試探父母的底線,絕不可讓步。

4.避免過度保護孩子

過度保護孩子會阻礙他們個性的正常發展,除非情況危急,

否則父母應該讓孩子吃點苦頭,承擔自己闖禍的結果。

例如孩子動作慢,上學常遲到,父母就會叫孩子起床,

甚至幫其洗臉、穿衣,造成孩子不懂的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5.節制孩子的物質需求

有的父母縮衣節食,只穿12美元的衣服,

卻毫不考慮的為孩子買200美元的鞋子,

剝奪孩子學習以勞力付出和存錢的方式,來獲取想要的東西。

經濟危機 雖然帶來生活的痛苦,

但卻是父母更正教育方式的好時機,讓孩子明白現實生活的艱難,

學習分擔家務,培養感恩的態度與等待的耐心。

6.教導孩子克服「無聊」

擔心孩子太無聊,

父母總是盡力陪孩子說話、玩遊戲或幫他們找玩伴。

然而教導孩子如何自己尋找樂趣,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助益的,

大部份孩子成長到3歲時,半數以上的時間都能自我娛樂,

而且他們在克服無聊厭煩的過程中,開始發揮想像力,

創造自我娛樂的遊戲和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lin836920 的頭像
    kolin836920

    亞斯柏格和高功能自閉症之家

    kolin836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